《第十六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于4月18日-20日在武汉举行,哼哼独家为您送上本次研讨会听课笔记及精彩解读。
第四期(2015年4月20日上午)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
钱平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随着猪病的复杂化,养猪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走下去就在于当前畜牧相关从业者不懈的坚持。规模化猪场的成本控制,即盈亏问题是决定猪场生存的关键,体现在多生、少死和快长三大点。这涉及到养猪过程中的种、料、养、管、防等全方面工作内容。
猪场生物安全内容:
外部生物安全控制要素——饲料方面;员工日常供给;中转站的建立;猪场输入与输出的重点防控。
猪场内部安全——1、生产流程管理多点饲养,全进全出;2、清洗、消毒、空栏、干燥;3、病残猪的管理;4、淋浴和消毒程序;5、鼠患的消灭;6、兽医体系建设——猪场免疫保健和驱虫消毒体系的完善;免疫体系内容包括疫苗注射环节监控,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免疫程序的制定,疫苗抗体的监测,免疫程序的优化。
疫病防控上对猪群进行本底调查,淘汰阳性个体,阴性猪群进行疫苗接种,采取净化措施,定期监测,强化建立阴性健康猪群。
钱老师还提到规模化猪场后备猪和一胎母猪管理的重要性,谈到猪场腹泻、蓝耳、伪狂、猪瘟的控制与净化。
腹泻的驯化,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因素,主要针对后备猪进行重点监控;蓝耳问题应根据本场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监测,选择疫苗免疫接种,实验表明免疫2次,蓝耳血清学结果较稳定。伪狂犬净化措施:选择针对性的疫苗,加强生物安全,母猪免疫3-4次,强化仔猪和育肥猪的免疫,每月监控母猪、育肥猪的gE抗体。猪瘟问题上进行扁桃体采样检测,重视查情公猪的病原控制,母、仔猪的免疫,检测抗体水平优化免疫程序等措施来防控。
生物安全的核心措施:围墙-物理屏障,装载台,运输车辆,人员隔离,全进全出制度,多点式生产,隔离早期断奶技术SEW,管理措施。
保障健康关键点:防疫制度与执行-至关重要;猪群的健康监测-免受侵害;免疫计划-主动预防;猪群健康管理-多点式全进全出;猪场环境管理-布局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环境管理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排污。
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加强猪场外部病原的管控,以及内部猪群管理、环境、温度、机体抵抗力四个环节的改善,结合猪场病原分析与药敏实验建立合理的药物保健程序和消毒流程,从而对重大疫病进行综合防控。
1、生物安全的定义:生物安全就在你身边,天然屏障就是距离;控制病原微生物在猪场里传播,包括病原传入和散播出去;外部(输入)和内部(输出)传染源的控制;关键在于对人、动物、环境的控制 —— 多层保障,建适宜环境。
2、生物安全为什么如此重要?
生物安全涉及到人与动物的生存与健康 —— 共同关注
猪场建设 → 基础
生产 → 关键
兽医卫生制度 → 保健
减少猪群发生疾病,提升猪群的健康度,增加猪场生产产量,提高猪群饲料报酬,降低保健治疗费用,猪场获取更高效益。
生物安全宏观视角:疾病水平=病原体数量×毒力×应激/猪群抵抗力,
疫病的防控就在日常工作中 —— 场址的选择及猪舍的建造;入口处的控制点;良好的饲养管理与操作规范;日常消毒工作;区域性隔离措施;做好驱蝇、灭鼠工作;饲料营养;优化免疫程序,疫病监测制度化。
生物安全纵深建设:
扬翔确实在生物安全纵深建设上做的很好,包括:消毒体系、免疫体系、诊断体系、给药体系、重大疾病决策体系、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等,值得养殖同仁前去学习和参观!
养猪场污水处理与养殖清洁生产新技术
梁运祥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梁教授首先提到养猪场清洁生产实现途径:
1、固废(粪便)的肥料化、药肥化;
2、污水的达标排放、会用与“零”排放;
3、臭气的无臭化降解,臭气产生抑制;
4、病死猪高温无害化,酶菌高温发酵无害化与资源化。
中国养猪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迅速发展,但忽视了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养猪发展。猪场清洁技术就是在养猪生产全过程对污染控制的生产技术,这将很大程度上缓解猪场粪污处理压力,是养猪场污染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固废处理常用耗痒堆肥技术,功能性肥料是提高粪污转化效益的出路。
病死猪处理方法:
1、直接投放环境;
2、深埋(污染水源);
3、焚烧处理;
4、高温高压;
5、高温发酵。
猪场废水处理方式,发达国家主要是采用种养结合,即还田模式,单位土地面积消纳养殖污染;国内受人多地少、集约化程度高、靠近城市特点影响,处理方式有还田法、自然处理法、工程处理法等,但受限土地面积污染较严重。实际中沼气发酵与沼液处理并不理想,主要是地域间气候因素的差异,缺乏沼液的的有效处理,价值低市场无需求等。
猪场污水经过发酵处理后,最有效的是大面积土地容纳吸收,让养猪业的粪污真正进入生态循环圈,从而实现绿色、健康、无污染养猪,国内的道路是艰难的。生产过程中环保型猪饲料技术,猪只阶段饲喂,健康生长调控技术可以达到减量排放,高效可操作的干清粪、雨污分离技术可减轻猪场污物的产生等,有助于猪场降低污物处理的成本。
猪场清洁新技术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是我们养猪人首要考虑因素,养殖过程的再控制是有效果的,只有针对养猪全过程的技术提升,才能减少污染,保证清洁,提高养猪收益。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呼吸道疾病诊断与防制
贝为成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在规模化猪场无一不存在,临床发病率30%-60%,死亡率达5%-30%平均日增重下降15%,饲料转化率减低18%,肥猪出栏日龄推迟23-25天,增重下降或生长停滞高达70%,造成规模化猪场巨大经济损失。
病原种类复杂,病毒性病原有蓝耳病毒(PRRSV)、圆环病毒(PCV2)、流感病毒(SIV)、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HCV)等;细菌性病原有APP、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其中原发病原多为PRRSV、PCV2、PRV、SIV、HCV、支原体肺炎、APP和巴氏杆菌。临床多为多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疾病症状加重。国际公认的三大细菌呼吸道疾病是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APP在呼吸道综合症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急性死亡,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心包积液、粘连。实验室研究发现39株APP病原,最常见的参与APP混合感染的病毒性病原是PRRSV和PCV2,细菌性病原主要有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支原体。
防控要点如下:
(1)做好猪场饲养管理
(2)建立猪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3)药物防治 细菌分离、药敏试验、敏感药物筛选,APP对四环素类药物完全耐药。
(4)疫苗免疫預防 准确诊断、血清型鉴定、疫苗选择及最佳免疫程序。
解读:
APP引起育肥中大猪群的急性死亡,猪场经济损失较大。生产当中需要注意APP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如APP+Pm,APP+MHP,APP+PRRSV,APP+PCV2等,加强疾病监控,掌握疾病发生规律,适时对育肥猪群进行药物预防,尤其考虑到APP产生的内毒素致病力很强,加药治疗时可以考虑添加抗内毒素药物会起到较好的作用,有效减少突发死亡,同时育肥猪群要减少密度,合理通风,降低室内粉尘等环境控制。
现在这个病容易跟其他病一起造成猪只死亡,值得关注中大猪的突然死亡。
猪场种猪群健康管理、疫病免疫与净化
吴斌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后种猪群健康管理的良好体现,即多生少死,如何实现成为猪场提高生产成绩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母猪群产仔数提高,年生产胎次提升(减少非生产天数),提高仔猪初生重,减少死胎、弱仔头数,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提高哺乳仔猪断奶头数和均重。
种猪群健康水平管理内容包括:不同阶段和不同季节的膘情管理;不同阶段饲喂方式及饲喂量;舍内温度与湿度控制(影响采食量);饲养密度与通风管理;充足的光照与运动;青饲料饲喂与妊娠后期母猪便秘的控制。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种猪群分娩应激、热应激与冷应激、免疫应激、转群与混群应激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对种猪群实施繁殖性能实时监测与淘汰制度,健全报表系统,准确分析母猪生产繁殖或种用性能,及时清理流产、返情和不发情母猪,保证种猪群的基础健康。
疫病净化体系:强化种猪疫病免疫防控与净化,减少传染源,从源头控制疾病;是防止重大疾病野毒感染猪在猪群中长期存在、恶性循环蔓延的关键手段;清除持续感染、隐性感染带毒猪,培育健康阴性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配套自繁自养、SEW、全进全出管理方式阻断疾病传播途径,从而实现猪场重大疫病的防控与净化。
在猪瘟与伪狂净化的技术问题进行改进,建立检测技术与临床采样标准;免疫效果的调查显示,种猪群的免疫合格率较高,但各场间免疫效果相差较大,主要表现免疫方式和免疫时间上,其中保育仔猪是最薄弱的环节;伪狂野毒的高阳性感染率,体现出疾病防控与净化的重要性。
种猪群是猪场生产的命脉,种猪质量直接关系到猪场生产效益,健康的种猪才能生产出健康的小猪。所以,加强种猪饲养管理,提高种猪质量,保证种猪健康, 这样能为提高猪的出栏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提高猪场生产效益。
关于疫病净化的认识:
实施目的:对后备种猪群、生产种猪群进行猪瘟、伪狂犬的净化,防止产生种猪繁殖障碍和野毒感染恶性循环,清除持续感染带毒猪和感染猪,培育健康的无带毒猪和抗体检测合格的种猪及后备种猪群,提供优质的无疫病感染的精液,维持猪场健康稳定发展。
技术保障: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其它猪相关传染病。加强检测与监测力度,严格淘汰猪瘟、伪狂犬带毒猪。每半年做一次抗原检测,每3个月做一次抗体监测工作。淘汰抗原阳性猪,抗体连续两次阴性猪。
某种疫病的净化实施方案
检测→淘汰→分群→免疫→检测→淘汰
疾病净化:
需要思考的几个层面:规模化猪场的相对净化、区域净化和政府推行的地区净化。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
赵俊龙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赵院长首先对附红细胞体病病原与分类进行了描述,该病原是一种典型的原核生物,常在红细胞表面,也见于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实验室电镜观察到附红细胞体可以进入红细胞内。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养等多动物都有报道。
2、传播途径 接触性传播;血液性传播;垂直传播——调查220头母猪,只有 16头检测阳性,16头阳性母猪所产仔猪中只有3头感染呈阳性,这说明该病存在垂直感染但表现很轻微;媒介昆虫传播(血液性传播)—媒介昆虫传播是目前认为最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因为此病多发生于夏季或雨水较多的季节,而此期正是吸血昆虫活动繁殖的高峰期。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可传播附红细胞体的节肢动物昆虫有:猪虱、蚊虫、吸血蝇、鳞虱、疥螨、伊蚊、库蚊、蠓等。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41-42℃,贫血和黄疸,母猪繁殖障碍,生长猪发育受阻。各种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仔猪和母猪多见,其中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被阉割后几周的仔猪尤其容易感染发病。
诊断:根据临诊症状(高热、贫血及末梢循环障碍)和病理变化可以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染色检查(吉姆莎、吖啶橙),及分子生物学诊断(PCR)三个方面。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很高, 但是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仅仅通过感染一般不会使猪发生急性症状,而应激常是导致本病爆发的主要因素。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目前治疗效果好的药物还是贝尼尔和四环素类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血虫净,土霉素或盐酸多西环素,单一用药或混合用药。
附红细胞体病是血液性疾病,由多因素引发、感染率较高,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易引起猪群免疫抑制。本病在夏秋季节多发,因此,针对其发病特点,每年进行1-2次的预防性用药非常有必要。同时,要注意猪群在应激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本病,在转群和季节转换时要有针对性的预防本病措施。
最需要关注的是该病引起的免疫抑制,如何从系统上去思考?值得我们探索!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