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或预防猪病的给药途径很多,其中常用的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灌服、混饲或混饮,而重病的个体治疗也常常采用静脉推注或滴注的途径给药。选择何种途径给药,需要根据病情、药物的特性、制剂的类型、给药的群体、方便程度等做出。
1. 给药途径的选择
1.1 病情 病情紧急或危重的,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而发挥作用最快的是静脉注射,不需要吸收可直接进入血液,随后分布到各组织器官;肌肉注射速度次之,20~30分钟即可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如最急性猪丹毒、急性链球菌病、急性胸膜肺炎等,都需要紧急注射给药治疗。而发热或严重疾病时,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有时甚至饮水量也急剧减少,所以口服途径不适合危重病例的给药。
1.2 根据药物的特性 有些药物口服不吸收或吸收很少,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多粘菌素类抗生素,若要治疗全身感染,必须通过胃肠道外的途径给药,才能到达感染部位。有些药物本身刺激性比较大,不适合肌肉注射给药,如氯化钙等。伊维菌素注射剂一般通过皮下注射的途径给药。
1.3 根据制剂的类型 预混剂一般通过混饲给药,而可溶性粉既可通过混饲,又可通过饮水给药。油剂只适合肌肉注射,而不能采用静脉注射。由于粉剂(包括预混剂和可溶性粉)与注射剂的洁净程度要求不同,一般不能用于注射用药。
1.4 给药的群体 群体给药一般采用混饲或混饮的方式,而个体给药则主要采用注射的途径,危重病例或补液时大多采用静脉注射。某些情况下,为了给仔猪补液,或为了治疗腹腔疾患,也可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
1.5 方便程度 群体给药(如混饲或混饮)比较方便,其中混饲比混饮更方便,而且可以联合用药;个体给药时,肌肉注射则比静脉注射方便。
2. 混饲给药的注意事项
2.1 注意混饲给药浓度混饲浓度一般常用百分浓度,或每千克饲料多少毫克药物或每吨饲料多少克药物(ppm)表示。首先要弄清楚药物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因为百分浓度或ppm都是指的有效成分的浓度。最准确的用药剂量是按每kg体重给药,设d为个体内服剂量(mg/kg体重),W为猪1d(24h)每千克体重的采食量,t为1d(24h)内服药物的次数,D为混饲剂量(单位重量的饲料中添加药物的克数或毫克数),则D=d×t/W。
2.2 考虑采食量用药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需要根据猪的采食量确定饲料中药物的添加量,不同阶段的猪采食量不同,因此用药剂量也需要调整。如妊娠母猪的限饲阶段,采食量与体重差别巨大,因此饲料中的给药剂量应该显著提高。如阿莫西林的给药剂量是5~10mg/kg体重,母猪体重按200kg计,限饲阶段的采食量为2kg/d,则饲料中10%阿莫西林的添加量为7.5kg/吨;而保育生长阶段的猪10%阿莫西林添加量为1.5kg/吨。炎热环境中的猪采食量降低,所以需要提高饲料中的药物浓度。发病后,由于采食量下降,也需要根据采食量下降的程度适当提高给药剂量。
2.3 注意药物的适口性 猪是不懂“良药苦口”道理的,所以兽药要做到良药不苦口。由于猪有味觉和嗅觉,若药物的气味或味道不好,可影响猪的采食量,从而影响药物的摄入量。如泰妙菌素的刺激性比较大,恩诺沙星和替米考星的苦味比较重,添加后可显著降低猪的采食量,所以需要选择工艺好、溶出度高的制剂(有些产品虽然包被的很好,可以明显掩盖刺激性气味,但在肠道内释放不出来,不能被吸收利用,如有的泰妙菌素制剂溶出度很低),达不到药物应有的效果。
2.4 必须混合均匀 为了保证每头猪都摄入所需的药量,需要混合均匀,否则有的猪摄入过多,产生毒副作用,有的猪摄入过少,发挥不了应有的药效。含量高而添加量小的制剂不容易混匀,需要逐级混合。制剂工艺也可影响药物的混合均匀度,如好的制剂颗粒均匀度好,流动性好,静电影响也小,容易在饲料中混合,而以前使用的原粉或工艺落后的制剂则难以混匀。
2.5 考虑疾病需要和药物性质 全身感染的疾病通过饲料给药时需要能够有效吸收,如泰妙菌素、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等生物利用度都很高;治疗肠道感染的药物则不需要吸收,但最好能够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如硫酸新霉素、硫酸粘菌素口服很少吸收,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2.6 考虑饲料成分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饲料中的金属元素如锌、铁等可与强力霉素络合,影响二者的吸收;饲料中的某些霉菌毒素吸附剂有可能吸附维生素和药物,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因此在饲料中用药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之,对养猪而言,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有感染和疾病是必然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改善是基础,营养是保证,药物是辅助的。因此单纯靠药物不是万能的,而离开药物是万万不行的。猪场给药方法很多,其中混饲给药简便易行,特别适合群体用药。为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饲料给药时需要考虑给药剂量、考虑采食量、考虑适口性和混合均匀度等问题,当然也不能忽略药物制剂的溶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