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驱故事1】陈育新董事长:三次下乡 一心为农
来源:特驱集团 2016-08-23 08:19:04| 查看:次 1950年2月8日,一个男孩降生在四川省新津县平岗小学教师郑康致家里,当时担任县政府建设科科长的父亲刘大镛为其取名刘永美。第二年,刘永美又有了一个弟弟——刘永好。加上大哥刘永言、二哥刘永行,四个兄弟的名字连在一起刚好是“言行美好”。父母对四个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教养的人。
然而,伴随着老四的降生,一丝忧愁也袭上了刘大镛夫妇的心头。由于家里孩子多,收入微薄,生活更加困难。有一天,郑康致听同事杨昆山说,古家村农会主席陈耀云夫妇很喜欢刘家的几个儿子,并建议她过继一个给陈家。两家关系本来就不错,陈耀云夫妇人品好,脾气也好,只有两个女儿,郑康致同丈夫一商量,欣然同意。于是,刘永美被过继给陈家,改名陈育新。
从此,陈育新便成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这一年,他只有两岁。
谈起往事,陈育新总是充满感情地说:“我是最幸福的,因为得到了双倍的慈爱”。
就这样,陈育新在清贫但不失温暖的农家长大成人了,正如那个年代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陈育新从小就勤于思考,他言语不多,但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十分执着、努力。
1963年,陈育新考上了城关中学,又回到了县城,开始了多梦的中学生活。
十六岁下乡,使他成为优秀的农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6岁的陈育新不得不中断学业,从县城回到古家村,开始做一个真正的农民。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这时的陈育新已经27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但他在内心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
他明白,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回忆起那段经历,陈育新风趣地说:“由于当时非常投入,我在外人眼里近乎痴呆。不少人议论道:陈育新有病!高中生考大学都那么难,一个初中生居然想上大学,简直是白日做梦”。但他硬是只用了八个月时间,自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而且还挣了三千多个工分,终于奇迹般地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刘氏四兄弟中唯一一个学农出身),为日后希望集团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牧领域打下伏笔。
三十二岁下乡,创立希望集团
陈育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农业局。1982年,他却毅然决然地又一次回到了农村,并得到了县委书记钟光林的支持。
就在自家的院子和自留地里,育新良种场办起来了。陈育新不但腾出住房,连厨房也腾出来了,全家人只好在露天搭一个炉子煮饭,就连良种场的笼子都是他自己编制的。
很快,在育新良种场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鹌鹑热”,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鹌鹑基地,带动当地成千上万的农民迈上了致富之路,他主持的《鹌鹑系列化生产技术开发》还荣获国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鹌鹑大王”因此名满巴蜀。
从最初的鹌鹑饲料,到猪饲料,再到鸡饲料、鸭饲料,又到鱼饲料,他们的饲料销量飞速增长。到1991年,他们的饲料销量已跃居西南第一。1992年,名震海内外的希望集团诞生了。
希望集团发展到今天,已拥有由刘氏四兄弟分别统领的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新希望四大二级公司所属的1100余家企业,员工总数达15000名,产值超2000亿,是中国民营企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农民的儿子陈育新成了万千农民科学致富的带头人,他以赤子深情回报着养育他的土地和乡亲。
陈育新充满深情地说:“我始终相信,只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广大农民的疾苦联系在一起,再把自己的管理才能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就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