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强做大的企业很多,但真正能够做强做大的企业却并不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转型和突破。
企业转型和突破,外部表现为企业产品和盈利模式的转型,而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团队成员意识的转型和突破,尤其是领导干部意识的转型和突破。可以说,企业转型的关键就在于团队成员能力和意识能否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
自创立以来,特驱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并一跃成为农牧业的新锐,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瞩目,但距“行业一流”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快速补短、后来居上?靠常规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肯定不行。
在行业内外,能看到安全养殖、健康食品这个发展方向的企业不在少数,但致胜的关键是谁能快速建立科学规范的养殖体系,而这一切都源于高效的团队,因为企业都是人做出来的,抓住人才是关键。如果我们没有经营优势和优秀的团队,就算遇到机会也抓不住。
对团队中的个人来说,最好的成才环境就是“法治+人性”。制度是高压线,不能触碰,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人性化管理就是尊重人的本性,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最有效率地开发出来,让他们去做卓有成效的事情,就是逼大家成长,逼大家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最终使大家在“痛苦”中提升事业的高度,获得应有的回报。
我认为,永远保持激情和学习状态是实现个人增值、建立无敌团队的关键,而持久的激情和进取心一靠专业,二靠见识,三靠意识。
1.为什么先强调专业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拥有吃透一个或者多个领域的专业能力。有了专业的知识和眼光,才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即使你见识再广、意识再强,也没有办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别说解决问题了。比如,我本人是从经销商转型到管理岗位的,刚当总经理那会儿,我也很关心质量,这个质量意识应该说是很高的,同时我也很辛苦,甚至尝试过半夜去查岗,但我不懂技术,缺乏专业基础,即使去了现场也看不出问题。这就是专业能力不足造成的。
2.为什么要有见识?
这里所说的见识其实就是眼界和胸襟,就是明智地、正确地做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见识主要由知识的广度、标杆的高度来决定。见识决定一个人对信息的甄别和使用,并最终决定做人和团队的高度。
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接受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在人脑中形成的意识却是千差万别的,这与之前的专业积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个人的见识有关。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成就比喻成盖房子,那么,拥有专业能力只能说采购回了足够的水泥、钢筋、玻璃等建筑材料,见识则决定你设计出的是摩天大楼还是农家小院,如果你的计划只是一栋小土房,那么,就算给你再多资源和机会,你也不可能修筑出超越想象的伟大建筑。
3. 为什么要有意识?
意识就是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远期预见能力。
如果说专业和见识解决的是搞明白“什么是好”以及“怎样做才好”的问题,那么,意识要解决的则是“值不值、该不该、做不做”的问题。
以质量管理为例,很多专业人士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有的专业人士对问题却视而不见,或者把眼前看到的问题当作局部的、短期的问题,缺乏见微知著的能力。
真正优秀的人才对于自己负责的区域一定了如指掌,观察问题细致入微,有点异常情况就能立即做出反应,能够透过局部现象洞察其对团队、对未来的影响,并且能够抓住关键环节,这就是意识。
意识是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分水岭,更是决定人才的专业与见识能否转化为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并最终产生效益的关键。
4.怎样增强意识?
意识的增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专业知识是形成并逐步增强意识的基础,而见识,尤其是对所在领域标杆企业、优秀案例、典型现象的长期追踪、观察和理解是形成意识的第二个关键。
强专业、广见识,才能增意识。当然,这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最优秀的人是有意识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他们能够不断向自己挑战,专挑硬骨头来啃。
如果员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学习的时候不学习,该拼搏的时候不拼搏,短期看来,好像是占了很大的便宜,跟别人比起来,有了很多空余时间,但时间久了,别人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他却在原地踏步或者还有所退步。
工作这个门槛是个圆锥体,还是倒立的,它敞口让你进,但越收越紧。你每越过一个台阶,都需要收紧自己,过一道坎蜕一层皮,而等你过去之后,并不是一览众山小--当然这个感觉也有,但很快就会进入下一个收紧和蜕皮的阶段,除非你想把这个圆锥体给锯成圆台,到一个地方就不再进步了,那你就可以在这个位置上放松了。但是,放松的结果又非常可怕,你停止进步了,你以为你还站在高处,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后面的人可以把这个圆锥无限伸展下去,细到卡住你的咽喉,那时你才知道自己已经站在下面了。青年时期垫底不丢人,中年甚至老年垫底,那是很痛苦的事。个人的发展是这样,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
把时间花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标志应该是他是否一直有创造力,是否一直致力于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贪图安逸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这个世界没有前进的秩序,一切秩序都在不断打破并重建中,不保持进步的能力就只能衰退了。
对于一个追求“世界一流”的企业和员工来说,我们必须主动增强意识,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必须注重细节,在坚持自我奋斗的同时,快速实现自我提升。
因此,我们要求管理干部对人的判断要关注数据,绝不能凭感觉。重数据,就是重效率、重结果,就不是找借口。
我们要求越是行业低潮越要反思我们的有效工作时间有多少,有效工作有多少,我们一定要学会既有强度又有效率地工作。强度是基本保证,人在高压下才能迅速成长,效率则是竞争制胜的关键。要有人,更要有技能合格的人,人多不代表有效工作就高。
对于一个管理干部来说,人才都是培养出来的。如果你觉得手下没人,要么说明你没有培养人才的意识和见识,要么说明你不具备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事实上,70%的人是可以培养成才的。
对员工来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甚至是“略微超前快半步”地提升个人的专业、见识和意识。只有这样,团队中的个人才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最终被高速发展的企业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