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飞速发展,免疫接种已经成为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关键,是规模化猪场健康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就目前猪疫病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1 猪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剖析
1.1 机体因素
1.1.1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疫苗接种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控制。猪群的品种较多,免疫应答各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猪群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样。有的猪可能存在先天性的免疫缺陷(脾脏、淋巴、胸腺等免疫器官发育不全),从而导致免疫失败,甚至马上死亡。
1.1.2 母源抗体干扰
一定的母源抗体对于保护仔猪避免早期感染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但由于母猪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异,以及母猪所用疫苗的不同,造成不同来源的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所有仔猪均固定在相同日龄免疫,母源抗体过高的仔猪反而可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母源抗体较低的则可能在接种疫苗时处于传染病潜伏感染期,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即使是同一窝仔猪,个体之间母源抗体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所以在首免时一定要加大疫苗的用量。
1.1.3 营养因素
猪e网网友建议疫苗接种猪体后,机体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它们都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此时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尤其是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缺乏,均会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的数量,从而导致免疫反应滞后或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导致免疫失败。
1.2 疫苗因素
1.2.1 疫苗的质量
据了解,大部分养猪户不了解疫苗的质量标准,购买了质量差或已失效的疫苗,用于猪群其结果还是发病,所以提醒大家购买疫苗时,必须认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疫苗,并且要到有疫苗资格证的地方购买,同时要检查疫苗的性状、日期、标签及说明书。发现瓶签不清、瓶内有异物等的疫苗,绝对不能用。
1.2.2 疫苗的贮藏运输
各种疫苗一定按说明书的要求、规定进行保存运输。对活毒疫苗如猪瘟、仔猪副伤寒等疫苗必须在低温下保存,且温度要相对稳定,不能反复的冻融,否则疫苗的效价会迅速下降。另外,疫苗在接种前受日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稀释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均会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败。
1.2.3 疫苗稀释不当
各种疫苗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操作。除猪三联疫苗有专门配置稀释液外,其它疫苗一般用生理盐水。灭活疫苗不用稀释直接使用。
1.2.4 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猪的免疫接种的方法有:饮水、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肌肉注射免疫时,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引水免疫时,免疫前要停水3小时,饮水器要用非金属器具,且避免阳光直射。
1.3 免疫程序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有效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使猪群达到并维持高度免疫水平和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十分重要。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疫苗的种类、首免日龄、接种次数、接种间隔时间等。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当地的疫情和疾病状况、猪的用途、饲养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的品种等因素。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的时机不当,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因此猪场应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1.4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突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和饲料的改变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给动物接种疫苗,会引起动物机体细胞介导免疫功能下降,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1.4.1 药物因素
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对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导致免疫失败。
1.4.2 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阴雨、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异常响动;鼠类等小动物骚扰;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发霉的饲料等各种刺激都能使猪体产生应激反应。
1.4.3 管理因素
密度过大;混群;疾病;通风不良;粪便不及时清理等,都可形成应激反应。
1.4.4 疾病因素
当猪接种疫苗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接种疫苗后必然导致猪群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