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1、猪疥癣
本病为猪皮肤病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只有很少的猪场不受猪疥癣侵扰,严重的疥癣不但影响增重及饲料转换率,而且可造成猪的应激。
病原:猪疥螨.
现场诊断要点:天冷季节常发,病猪剧痒,到处摩擦,以肢蹄搔擦患部,甚至将患部擦破出血,以致患部脱毛、结痂。眼周、颊部、耳根、背部、体侧和股内侧皮肤肥厚,形成皱褶和龟裂。
鉴别诊断:与渗出性皮炎(猪葡萄球菌病)、皮肤角化不全(锌缺乏症)、烟酸缺乏症等进行区别。
防治:(1.)阿维菌素(伊维菌素)0.3 mg/kg体重,肌注; (2)左旋咪唑(8mg/kg体重,内服); (3)1%一2%敌百虫水溶液喷洒,l0天后再喷1次。
2、猪虱和蚤
病原:猪虱。为所有虱类中最大的一种,成虫约6mm长。
现场诊断要点:猪虱常寄生于耳根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虱与疥癣均会引起皮肤搔痒现象,引起红色疹、啃痒及化脓性皮炎,有脱毛与脱皮现象,严重感染则造成贫血。猪虱是传播猪痘的重要媒介。猪虱有宿主特异性而蚤却没有。在猪身上常见的蚤为pulexirritans,也是一种人蚤,蚤经常寄生于在污秽环境中饲养的猪身上。
防治: (1)用l%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或药浴,或用3%来苏尔喷洒、冲洗效果好。或用清油煎敌百虫后晾凉,涂擦患部。 (2)所有处理疥癣的药物同样适用于猪虱和蚤。
3、猪渗出性皮炎(猪油皮病)
病原:葡萄球菌
现场诊断要点:
(1)本病常发于1-6周龄仔猪,由于仔猪间打架咬伤,粗糙的地面及墙壁的磨擦、患疥癣抓伤等伤口感染而引起猪渗出性皮炎。其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较高达20%。
(2)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m大小的微黄色水疱,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黏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肤变得湿粘,呈油脂状,干燥后形成龟裂硬层,或呈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痒。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通常于l~2天蔓延于全身表皮。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
(3)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但影响发育。严重病例可在4-6天死亡。育成猪或母猪也可发生,但病变较轻,无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可依据病状、病变识别,应与疥癣区别。
防治:发病早期以针剂抗生素治疗可收良效,异恶唑类、青霉素应列为首选治疗药物。其它如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等参考合用或单用。感染部分可采用防腐剂如碘仿冲洗。此外,打耳号的器具不干净,剪除犬齿不合理,地面粗糙及分娩栏不卫生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应针对病因加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