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对养猪生产者来说,猪咬尾的确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猪咬尾的危害,以及猪咬尾巴怎么防控和治疗。
一、猪咬尾的危害
猪咬尾在全世界的规模化养猪场中普遍发生。综合屠宰线上肉猪尾巴受损情况的调查结果和试验数据,猪咬尾发生率最高可达35%。调查发现,英国104家农场中有66%的农场发生过猪咬尾,丹麦猪群的咬尾发生率为1.2%。挪威4%,英国最高可达21%,芬兰10%-30%,巴西2.13%。
咬尾首先造成了身体损伤,降低了动物福利水平,因此部分欧洲国家把猪群是否发生咬尾(耳)列为评价牧场动物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咬尾降低了生长性能,被咬得越严重的猪,生长速度越慢。
有报道,虽然咬尾猪群和不咬尾猪群在整个育肥期的日增重无明显差异,但在咬尾期间,前者比后者降低了25%;对比7头被咬的阉公猪和11头没有被咬的阉公猪,咬尾期间的日增重降低了11%,整个育肥期的日增重降低了5%。
此外,咬尾还能导致细菌感染、增加患病机会和胴体等级下降。一些来自屠宰场的调查结论都证明咬尾和胴体局部脓肿以及脊柱脓肿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如,通过调查北爱尔兰屠宰场的数据发现,胴体脓肿和咬尾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单点脓肿占屠宰胴体的2.87%,多点脓肿占胴体的0.26%,61.7%的多点脓肿胴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咬尾。
尾巴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肺部脓肿及肋膜炎有密切相关(P<0.01)。在咬尾猪群中,胃损伤(胃黏膜角化、糜烂、溃疡,以及食管与胃的接合部狭窄)的比例高于普通猪群。
二、猪咬尾产生的原因
1、饲料营养方面
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缺乏蛋白质或氨基酸、饲料的能量过高、粗纤维过低,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平衡(如矿物质,微量元素)、各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不足及比例不协调,均可引起咬尾症。
►蛋白质
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能比不平衡时,猪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会发生紊乱,并表现兴奋互咬。
►矿物质
日粮中矿物质的含量高低与猪群咬尾症密切相关。
►维生素
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B族维生素缺乏,则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代谢紊乱,引起味觉异常,导致异食癖和内分泌失调,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动物的攻击性。
2、环境卫生方面
►当环境单调时,猪很容易被其他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
►当环境突然变化,如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燥不安,均会引发猪咬尾症。
3、遗传因素及个体差异
►遗传因素,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以及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都较为严重。
►同一圈内饲养不同品种的猪,因习性不同也易发生撕咬。
►猪有争斗和领域行为,在领地受到侵占或威胁时,群内咬斗次数、强度和攻击行为增加。争斗形式有两种: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争斗。
4、其他原因
►猪患体外寄生虫后,由于骚痒猪在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引起皮肤破溃,也可引起其他猪只啃咬。
►猪患狂犬病、贫血、佝偻病、严重腹泻、胃肠炎、气喘时,由于营养缺乏,也易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三、猪咬尾的临床症状
猪的咬尾症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损伤前期。这期的特点是一只猪把另一只猪的尾巴放在嘴里轻轻地吸吮、咀嚼,被害猪能接受并忍受吸吮和咀嚼行为;接着就发生第二期即损伤期,尾巴被咬伤,出血,患猪对咬尾反抗、逃避。
患猪尾巴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创伤可分为轻度创伤,只有末端被咬伤;中度创伤,被咬掉的尾巴至少有一半;严重创伤,尾巴被全部咬掉,只剩一点残根。尾巴受伤后的扩散途径有三种。
第一,尾巴有一条直静脉,能很快扩散感染,主要到达肺脏;尾的侧面有纵静脉窦,进入侧皮静脉后,到达椎管的纵静脉窦,扩散到全身。
第二,尾的创伤不仅是皮肤损伤,同时尾肌和尾椎也发生损伤,引起邻近组织脓肿和尾椎骨髓炎,感染扩散到荐侧淋巴结、肛门直肠淋巴结,有时这些淋巴结发育不充分或完全没有,直接使病菌进入淋巴管,最后进入后腔静脉。
第三,感染脑脊髓液后,扩散到其他器官,出现后躯或脊椎前段脓肿,肺的感染,这个途径危险性更大。
四、猪咬尾的防控
1、环境和卫生条件要良好
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尤其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场,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光照、粪便处理等一整套措施,使猪舍达到夏季能防暑降温,冬季能防寒保暖的标准。畜舍饮水器、饲槽设备齐全。
2、猪的组群要合理
从外地购进大批仔猪时,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不大的猪组合在一圈饲养。如有因运输中碰破皮等外伤的猪,应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的相互咬尾。
3、饲养密度要适宜
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严格的按每头猪占地面积2-3月龄为0.5-0.6平方米,4-6月龄为0.6-0.8平方米。大猪应不小于1.0平方米。
4、猪的营养需求一定要满足
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配合饲料。发现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也可增加0.1%的食盐,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
5、育肥猪应及早去势和断尾
育肥仔猪提早去势,不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在一起相互爬跨而引发咬尾症。仔猪断尾:可在出生后1-2天对仔猪进行断尾。据资料报道,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25%,而未断尾的发生率为6.86%,相差27倍。
6、要定期驱虫
在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即分别在猪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否则会因寄生虫影响而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7、有恶癖的猪单独饲养
咬尾症的发生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应及时挑出单独饲养;同时隔离被咬的猪,并及时对症治疗。对特别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毫克;20%硫酸镁20毫升进行肌注或者灌服安眠药3-4片,保持安静。
猪一旦发生咬尾现象,应及时隔离被咬猪和具有攻击恶癖的猪。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在饲料中增加0.1%食盐,也可采用白酒或汽油稀释后对猪群进行1-2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或在圈舍内放置褥草与轮胎、锁链等玩具,以转移猪只的注意力;或在尾部涂抹柴油,可防止再次被咬伤。
对被咬伤的猪及时治疗处理,可先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酊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防止化脓感染。对咬伤严重的猪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控制猪群咬尾症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由于发生原因不尽相同,需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防治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