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和空气湿度的加大,其猪群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将会随之而上升,在猪群感染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季节,养猪场户则更应警惕保育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危害。猪副嗜血杆菌一般最易感染2周龄到4月龄的仔猪和育成猪,且主要在仔猪断奶前后和仔猪保育阶段发病较为普遍,通常5~8周龄的仔猪发病率可达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以上。
(一)临床症状 由于在临床上猪副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了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的继发病,并通常与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以及猪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近年来,猪副嗜血杆菌病已成为了猪高热和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继发病原之一,且由于该病菌多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中,并成为了正常的菌落群,如秋冬季节养猪场户对保育仔猪饲养管理不良,特别是猪群在各种应激因素加剧的情况下,则常会导致保育仔猪的内源性感染,导致保育仔猪暴发猪副嗜血杆菌病,并使其发病仔猪的病情加重,增大其发病仔猪的死亡率。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甚重,因此,养殖户在气温逐渐下降湿度较大的秋冬季节,务必高度重视保育仔猪副嗜血杆菌的防控。
一般猪副嗜血杆菌病急性病例往往均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群。病猪表现体温升高(40.5~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且呈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些急性病例甚至还会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则多见于保育仔猪,病猪表现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二)治疗用药 临床治疗保育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效果来看,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以及增效磺胺等对该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而在严重暴发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养猪场或养猪地区,则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如一旦猪群已经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治疗方式,应用大剂量敏感性强的抗生素药物对发病猪进行注射治疗,如用排疫肽给病猪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续用药3天;也可用甲磺酸达诺沙星注射液按病猪每千克体重用药1.5~2.5毫升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续用药4天,并配合肌肉注射抗菌肽,连续用药4天,对重症病猪则应适当地增加其用药量。同时对其他猪群进行预防性用药。
猪副嗜血杆菌病暴发时一般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在规模养猪的生产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暴发才是上策。养猪场应完善科学的预防用药的保健方案,实施预防性用药,以有效地控制养猪场保育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并发或继发感染。在仔猪断奶前后,可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单位:毫克/千克,下同)+金霉素300+阿莫西林250或支原净100+氟甲砜霉素80予以预防;或用喘速治+黄芪多糖粉或氟康王+黄芪多糖粉拌料饲喂,连续饲喂12天;或在饲料中添加头孢拉定粉100+恩诺沙星粉80克,连续饲喂12天。在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严重的养猪场,必要时可选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对猪群进行免疫,一般母猪初免在产前40天进行,产前20天进行二免;经产母猪则在产前30天免疫1次即可。在受猪副嗜血杆菌病严重威胁的养猪场或养猪地区,仔猪也应进行免疫,一般仔猪免疫应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免疫注射1毫升,一免28天后需再重复注射免疫1次。
预防保育仔猪副嗜血杆菌病,同时还应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并注意减少猪群的各种应激因素刺激。在猪副嗜血杆菌病流行期间,养猪场户对仔猪断奶后可暂不混群,可将病猪集中于隔离舍中隔离治疗,在仔猪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入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用药的保健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