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猪场都在打苗,同种同株,同免疫程序的疫苗,在不同猪场使用,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同时,近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母猪群,商品猪群在高密度,高频率的疫苗接种下,一些猪场的疫情仍是反复发作,造肉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今天我就以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不管是细菌苗,还是病毒苗只有产生足够高并且维持足够时长的抗体,才能对猪群提供一个有效的保护。那么在打苗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以下这些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容易被大家忽略呢?
大家熟知的影响因素有:
疫苗毒株的匹配和保存。
适宜的免疫程序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疫苗的回温,稀释头份,以及稀释后的保存时长。
针头长短的选择,注射位置的准确性。
颈部的吸收状况。
猪群的健康状况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大家的共识,所以我就不再一一解释。
我的观点是,除了做好以上的种种之外,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营养因素。
什么是抗体,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那么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氨基酸。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明白,营养对于疫苗接种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了。没有充足的营养,何谈有效的免疫。
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在打苗前后各七天添加氨基酸和多维,就是为了保证在打苗后,猪体可以调用足够多的营养,来产生足够高的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可以想一下,母猪群一年要打多少疫苗,猪瘟,伪狂,口蹄疫,腹泻,圆环,蓝耳,每三到四个月,普免一次,再加上乙脑和细小等季节性和跟胎的疫苗,一头母猪,一年大致要打20几次,那么,单靠饲料中的基础营养,可以产生足够高的抗体吗?(大家都知道,氨基酸有20多种,分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限于成本,饲料中的非必需氨基酸使用量,你懂的。对于长肉是非必需,那么疫苗呢?)
再加上一些猪场选用廉价的饲料和质量不好的玉米和麸皮,疫苗打的再多,抗体水平不行,一直被疫情所困扰,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还有以下因素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夏季高温应激,导致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不足,过度消耗,直接影响抗体水平的高低和整齐度。
霉菌和一些抗菌药原粉,损害肝肾,破坏猪体的免疫器官,如淋巴结和脾脏等。导致抗体水平的下降。
冬季低温的应激。
疫情流行时,对于抗体的大量消耗。
综上所述,我认为想要维持猪群抗体的高水平和持久性,一定要从“心”去审视营养对于猪场生产的影响。除了选用优质饲料和原料以及在夏季和冬季时添加一定比例的植物油外,我的操作方法是:
母猪群全年额外添加氨基酸维生素复合制剂。妊娠期,每吨饲料500克。哺乳期,每吨1000克。
春秋两季适当停用一段时间。
断奶至保育结束,全程添加。保育结束后,阶段性添加。
经验的来源,无外乎有两点:出栏率和死亡率。上面所述,只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如果您有,不同的见解,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