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的临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猪钩端螺旋体病一般呈隐性感染,也时有暴发。急性病例以发热、血红蛋白尿、贫血、水肿、流产、黄疸、出血性素质、皮肤和黏膜坏死为特征。猪的带菌率和发病率较高。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我国许多省、市都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长江流域和南方各地发病较多。近年来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所升高,在福建、黑龙江、新疆等地都有报道。
猪钩端螺旋体病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细螺旋体属(Leptospira)的钩端细螺旋体。钩端细螺旋体对人、畜和野生动物都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体有25个血清群,至少有190个不同的血清型。引起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热群、秋季热群、黄疸出血群,其中波摩那群最为常见。
钩端螺旋体形态呈纤细的圆柱形,身体的中央有一根轴丝,螺旋丝从一端盘旋到另一端(12~18个螺旋),长6~20µm,宽为0.1~0.2µm,细密而整齐。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细小的珠链状,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但着色不易。常用的染色方法是姬姆萨氏染色和镀银染色。钩端螺旋体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脏、尿液和脊髓液里,在急性发热期,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各内脏器官。钩端螺旋体能人工培养,但培养基的成分较特殊(如需新鲜灭活的兔血清、吐温-80、林格氏液等)。常用的培养基如柯索夫培养基和希夫纳培养基等。钩端螺旋体是严格需氧,最适培养温度28~30℃,最适pH为7.2~7.5。钩端螺旋体的生化特性不活泼,不能发酵糖类。
钩端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水田、池塘、沼泽和淤泥里至少生存数月。在低温下能存活较长时间。对酸、碱和热较敏感。一般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都能将其杀死。常用漂白粉对污染水源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