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伪裸头绦虫病是由克氏伪裸头绦虫寄生于猪、人的小肠内引起的人畜共患绦虫病,中间宿主为赤拟谷盗和褐蜉金龟。
(1)流行特点克氏伪裸头绦虫的终末宿主主要是猪和野猪,偶尔可感染人。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了本虫,之后在甘肃、陕西、河南、山东、江苏、福建、云南、贵州等10多个省相继发现。陕西部分地区猪的感染率高达22. 4%-29. 4%。截至1980年,我国已有10例人体感染本虫的报道。寄生于猪小肠内的克氏伪裸头绦虫的成熟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粪排出,孕节或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血腔内约经31天发育为似囊尾蚴,50天后对猪具有感染性。猪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赤拟谷盗或褐蜉金龟后,似囊尾蚴进入小肠并附着在肠壁上,经30-40天发育为成虫。
(2)临床症状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寄生虫体较多时,患猪厌食、腹痛、呕吐、腹泻、粪中带有黏液、消瘦、贫血、生长发育缓慢,严重者可致肠阻塞。
(3)病理变化缺乏特征性病变,仅见小肠黏膜发炎,肿胀,黏膜增厚,局部有出血点。
(4)诊断根据粪便检查可发现孕卵节片或虫卵,或死后剖检在小肠内查到虫体可确诊。虫卵呈圆形,直径84呈棕黄色,卵壳较厚,卵内含六钩蚴,其与胚膜间有明显的空隙。成虫呈乳白色,长96-167厘米。
(5)预防管好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防止病原体散播;管好谷物和饲料,防止产生赤拟谷盗,避免猪、人吃入感染;做好预防性驱虫。
(6)治疗可选用如下药物: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5毫克,内服。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内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