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本病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C型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肠道中。其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对加热、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增强。
流行特点: C型产气荚膜梭菌常存在于母猪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地面、垫草、用具等周围环境。初生仔猪生后接触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等,细菌芽孢通过消化道而感染发病。7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易感,尤其是3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更高。
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任何品种的猪均可发病。
临床症状:仔猪梭菌性肠炎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2天可死亡。在急性病例常突然不吃母奶,不见拉稀即死亡。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病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腹泻,排出灰黄色或灰绿色稀粪,后变为红色糊状,故称红痢。粪便很臭,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小气泡。病猪脱水明显,消瘦,被毛无光。体温不高,很少升到41℃以上,大多数病仔猪死亡,少部分耐过。
部检病变:小肠的病理变化最典型。病死猪一小段空肠呈深红色至紫红色,肠腔内充有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内混有多量气泡,肠黏膜红肿、出血及麸皮样坏死。有时见肠浆膜下及肠系膜积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腹腔积红黄色液体。心外膜、肝、脾、肾可见出血点。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1.本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
2.临床症状:发病仔猪排出红褐色稀粪,或是混含坏死组织和气泡;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3.剖检病变:病死猪小肠特别是空肠黏膜红肿,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有小气泡;肠壁黏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实质器官变性、出血。
4.实验室检查:通过病原分离鉴定和肠内容物毒素检查,可以作出确切诊断。可取小肠内容物,加等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于3000转/min离心60min,取上清液静脉接种小鼠,每只0.2-0.5ml,如小鼠很快死亡,即可确诊本病。
防治措施:对于本病,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主要应作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1.卫生消毒:应作好猪舍、场地、环境的清洁卫生消毒工作,特别是做好产房及临产母猪的清洁卫生消毒工作在防制本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母猪免疫接种: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接种仔猪红痢灭活疫苗一次,每次5-10ml,使初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母源抗体而得到保护,可防止仔猪发病。如母猪已接种过仔猪红痢疫苗,则只于产前15天免疫接种一次。
3.药物预防:由于本病的发病特点,在仔猪发病后的治疗效果不好。在常发病猪场,为防止仔猪发病,可给初生仔猪口服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及磺胺类药物),每日2次,可收到一定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