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对多数养猪人来讲并不是一种陌生的疾病,该病主要感染2月龄以内的仔猪,导致病猪表现出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等症状,是造成保育仔猪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
一、副猪嗜血杆菌的发现历程
1、1910年被发现。副猪嗜血杆菌最早是被1910年德国科学家Glässer在描述发生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脑膜炎和心包炎猪的浆液性分泌物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而报道出来。但因为该菌过于娇嫩,一般的培养基很难满足其生长条件,再加上该菌在外界的条件下死亡速度非常快,所以Glässer在当时并未分离出该菌。
2、1922年被分离获得。随着细菌分离技术的发展,直到1922年该菌才被Schermer和Ehrlich两位科学家首次成功分离获得。
3、1992年被成功分型。该菌被分离之初因为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其致病性做正确评价,再加上各菌株之间的毒力相差比较大,所以副猪嗜血杆菌一度被认定为一种由应激引起的散发性疾病。直到1992年Kielstein和Rapp-Gabrielson两位科学家才通过SPF(无特定病原体)猪证实了该菌的致病性,并将该菌分成15种血清型,成功证明了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毒力差异。
4、目前是仔猪死亡重要原因。近年来,仔猪的断奶日龄越来越短(规模化猪场断奶时间以缩至21日龄),仔猪本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再加上过早断奶离开母源抗体的保护,导致仔猪免疫空白期延长,副猪嗜血杆菌已经成为导致保育仔猪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为何副猪嗜血杆菌被称为条件致病菌?
虽然副猪嗜血杆菌属于致病菌,但是该菌不仅可从健康猪的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出来,而且该菌是从1月龄猪鼻粘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最早的也是最流行的一种细菌,这就为副猪嗜血杆菌被称为条件致病菌打下了基础。
副猪嗜血杆菌通常不会作为原发病导致猪群发病,而是继发于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病、支原体肺炎甚至流行性感冒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疾病。养猪中有一句俗语“冷出来的副猪、打出来的链球”,其中冷出来的副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保育仔猪受到寒冷应激之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副猪嗜血杆菌侵入猪体内导致猪群发病。因为副猪嗜血杆菌发病需要这些可以降低猪群抵抗力的外在条件,所以我们称副猪嗜血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
三、为何副猪嗜血杆菌后期治愈率极低?
副猪嗜血杆菌病还有个特点就是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一旦猪群表现出消瘦、咳喘症状时再进行施救,其治愈率极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内毒素导致猪群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的病理变化。
当使用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敏感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时,抗生素杀死细菌后,细菌裂解会释放出大量的内毒素,反而加重病猪内脏的病理变化。而通常养猪人使用的抗生素对内毒素没有任何效果。所以有时候在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时会出现不给病猪打针还好,打针反而死得更快的现象。
四、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原则:
1、提高硬件设施。因为猪舍内空气质量差、温差变化大、舍内寒冷等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所以防控条件致病菌需要从硬件设施着手,提高保育舍的温度、降低湿度、提高空气质量,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该病的发生。
2、防制病毒性疾病。该病多继发于蓝耳、圆环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此外伪狂犬、猪瘟等病的流行也会加大该病的发生几率,所以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要通过疫苗免疫或者中兽药做好病毒性疾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