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病毒(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是肺泡巨噬细胞严重损伤,伴有循环淋巴细胞及黏膜纤毛清除系统的破坏,从而抑制免疫力,使猪对各种病原易感。猪蓝耳病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抑制,也可以恶化慢性传染性疾病,使猪对其他疾病如猪瘟等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猪感染猪瘟后淋巴系统将遭到严重的损伤和破坏,从而导致获得性免疫抑制状态发生,将使猪发生二次感染。在生产上有句“有蓝耳病必有猪瘟”的说法,本次病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猪蓝耳病阳性的猪场,不但要认真对待蓝耳病的科学防疫,更要加强猪瘟的防制,否则,常常会因猪瘟病毒和猪蓝耳病病毒混合感染而造成猪场断奶仔猪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典型案例
一 发病情况
2017年1月,江西某规模猪场的保育仔猪发生一起以急性热性出血性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病例。该场饲养母猪1000头左右,从2016年年末猪群一直不稳定,断奶前后仔猪腹泻及断奶后仔猪咳喘两大困扰猪场的难题一直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先后请多家饲料厂,兽药厂家技术人员帮助,治疗方案一换再换,但是收效甚微。问询得知:该场蓝耳病疫苗在母猪上一年普免4次(1,4,7,10月份);仔猪4~10日龄免疫第1次,36日龄免疫第2次(高致病蓝耳病弱毒活疫苗1头份)。猪瘟疫苗一年普免3次(3,7,11月份);仔猪21~25日龄免疫1次,59日龄免疫第2次(猪传代细胞源活疫苗2头份)。27~34日龄保健预防用药:支原净,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
二 临床症状
发病猪群集中在产后20天到断奶后30天阶段仔猪,断奶前仔猪主要表现眼结膜炎,水样腹泻,皮肤发绀,腹部有暗红色出血点,消瘦,个别有呼吸困难现象;断奶后仔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咳嗽,腹式呼吸,耳尖发紫,被毛粗乱,走路摇摆,个别便秘、腹泻;母猪群有流产、返情、产死胎现象,但不多,未引起重视;25公斤以上的生长猪相对稳定。
三 剖检病变
先后剖检病猪4头,病变基本一致,归纳总结如下:肺脏肉样变,充血甚至出血等,脾脏梗死,肾脏出血点,结肠肠壁增厚,肠壁糠麸样增生,疑似沙门氏菌继发感染。
四 实验室检验
1.细菌分离培养 从病死猪肝脏中分离细菌,以普通琼脂培养基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于37摄氏度恒温箱中培养24~48小时,均未见细菌生长。
2.病原学检测 对送检的4头份病猪病料采用PCR方法检测蓝耳病病毒,4头结果为阳性。猪瘟病毒,2头结果为阳性。
五 处理措施
加强管理,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定期带猪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推行全进全出制度,适当降低保育舍的饲养密度,保证饲料营养的充足和平衡,做好猪舍的保温和通风换气工作,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严格门卫制度,控制人员的随意出入,禁止各舍饲养人员互相串舍,以防交叉感染。对发病猪群紧急接种猪瘟脾淋苗1头份+猪瘟犊牛睾丸原代细胞苗2头份混合2毫升稀释液肌注,为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在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500克/吨+复合维生素200克/吨,让其自由饮用。为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同时在母猪和断奶猪饲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1000克/吨,10%阿莫西林2.5公斤/吨,连续饲喂1周。一周后对妊娠期母猪免疫安全性相对好的经典株蓝耳病弱毒活疫苗1头份。对病死猪、淘汰猪做无害化处理,并隔离病猪。
六 反思
通过本次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以及整个防制过程,更清醒的认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和饲养管理的重要地位。严格有效的防疫措施,可有效的阻止传染病的入侵。完善合理的免疫制度和有效的疫苗注射,能保证猪群有比较有效的抗体水平而抵御传染病的入侵。良好的饲养管理可有效的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抗病力。
本次猪病爆发可能与猪瘟的漏免或免疫失败以及转群应激造成的猪只抵抗力下降有关,是猪只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单纯猪瘟用较大剂量猪瘟疫苗注射,同时配以解热阵痛药以及抗菌消炎药,短期内也能控制病情发展。但有蓝耳病并发时,病情会难以控制且病程较长,造成的损失较大,尤其高致病蓝耳病活疫苗频繁免疫,猪群还存在着蓝耳病野毒株自然循环感染的现象,本病例虽然没有进一步分析蓝耳病的毒株分子生物学特征,但更换新的蓝耳病活疫苗免疫后病情逐渐恢复,可见疫苗的选择与使用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蓝耳病感染压力大时,紧急接种采用免疫原性相对良好的脾淋苗和犊牛睾丸原代细胞源疫苗混合后注射比单纯用传代细胞源猪瘟苗效果好。另外,无论是阴性场还是阳性场应慎重引种,引种前最好是从供种场抽取血清进行血清学检验,隔离至少3个月,隔离期间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