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综合分析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因素,我们制定了当前规模化猪场猪瘟的免疫策略,以期为猪瘟的防控提供参考。
猪场猪瘟免疫的总体目标
猪场控制、净化猪瘟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对猪场带毒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通过免疫和淘汰手段提高抗体合格率;第二步,稳定控制猪瘟情况,确保后备母猪配种前的猪瘟抗体合格率为100%(阻断ELISA抗体,IDEXX试剂盒),基础母猪群猪瘟抗体合格率大于90%,商品猪猪瘟抗体免疫后合格率大于80%;第三步,在稳定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全群净化猪瘟病毒。
针对不同猪群采取的免疫策略
后备母猪群
伍少钦等发现种猪群中猪瘟抗体不合格主要集中在后备猪和7胎以上的老年母猪,进一步检测发现在配种前约有15%的后备母猪猪瘟抗体不合格。如果后备母猪感染并携带猪瘟病毒,混群后一方面可水平传播感染其他母猪,另一方面所产仔猪可能对猪瘟形成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所以需加强后备母猪猪瘟抗体、猪瘟抗原的检测。所有的后备母猪应在配种前、猪瘟疫苗免疫后4~6周检测猪瘟抗体,对猪瘟抗体阻断值低于50%的后备母猪进行加强免疫,4周后再次检测,如抗体阻断值仍低于50%则予以淘汰。同时对所有后备母猪用ELISA方法进行猪瘟抗原的普查,如检测结果阳性需进一步利用PCR的方法进行确认,确认抗原阳性后则予以淘汰,以确保所有的后备母猪在配种时为猪瘟抗原阴性,抗体阻断值高于50%。
经产母猪群
目前“带毒母猪综合征”现象较为严重,易造成经产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仔猪的免疫耐受,针对“带毒母猪综合征”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逐步淘汰带毒、多次免疫后猪瘟抗体仍不合格的经产母猪。故需对全部经产母猪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对于阻断值低于50%的母猪补免猪瘟疫苗,补免后4~6周再次检测猪瘟抗体,如猪瘟抗体仍然不合格则淘汰。通过淘汰猪瘟抗体不合格的经产母猪,补充猪瘟抗体合格的后备母猪,可达到猪瘟抗体阻断值大于50%的基础母猪比例高于90%的目标。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采取的猪瘟免疫策略。
商品猪群
对于商品猪最重要的是猪瘟的免疫时间。免疫时间应由母源抗体的消减规律确定。不同猪场或同一猪场不同批次仔猪在母猪免疫状态有差异的情况下,母源抗体都存在部分差异。秦荣香等研究了一个免疫状况良好的母猪群,在30日龄左右有一半仔猪母源抗体开始没有保护(ELISA抗体,IDEXX试剂盒,推荐阻断值>50%为有保护力),母源抗体最长能持续到50日龄左右。为探索最佳免疫时机,秦荣香等分别在30日龄和50日龄免疫一次后,检测猪瘟抗体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见表1、表2。从表1、表2可看出,30日龄免疫后,50~60日龄时,血清猪瘟抗体水平有明显上升趋势,否则抗体会继续下降;50日龄免疫,70~90日龄时,血清猪瘟抗体水平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猪瘟抗体水平都是在免疫后20~30天开始上升,且50日龄内仔猪无论是否免疫猪瘟疫苗,其抗体水平都是在下降的,因为检测到的血清抗体大部分来自母源抗体,而不是免疫产生的抗体。从表1中也可看出30日龄一次免疫后,70日龄抗体阳性率为89.5%,抗体均值为65.9%,对该猪群完全具有保护力;126日龄抗体阳性率为92.9%,抗体平均值为73.8%,说明一次免疫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足够长。我国猪群大部分的出栏时间为160日龄前后,按照此抗体水平完全可保护至出栏。而免疫时间在50日龄时,60~70日龄抗体阳性率为零,存在感染的风险。
因此猪场应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退情况,选择最佳的免疫时间。如罗勇等在调查了湖北省7个规模化猪场猪瘟的免疫状况后,对其中1个场猪群的母源抗体消退规律进行了研究,分别设置了14、21、28、35日龄猪瘟免疫组,于免疫后1周及2周采血检测猪瘟抗体。结果表明该场最佳的免疫时间为28日龄。
重视猪瘟的定期监测
通过对不同群体实施不同的免疫策略,猪场可最终达到控制猪瘟的目标。为持续保持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稳定,需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免疫后抗体产生是否达到保护水平,这样既可评估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于本场的合理免疫程序。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概率较小。生产稳定的规模化猪场可每季度检测一次,按照90%~95%的置信度采集不同生产阶段猪只的血液样品;生产不稳定的猪场可根据临床情况不定期抽样检测,以及时发现猪瘟抗体不稳定的群体,并采取相应策略。检测时可根据生产和临床情况,适当增加监测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及圆环等疾病的感染和免疫情况,以了解对猪瘟免疫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影响。
本文结合猪瘟的流行特征,针对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因素,我们制定了规模化猪场猪瘟的免疫策略,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免疫策略,最终方能达到稳定控制猪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