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猪急性败血型猪丹毒
[病因]
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带菌猪在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侵入血液,可引起自体内源性感染而发病。
[流行情况]
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多发于3~12月龄的架子猪,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以夏秋多雨炎热季节多发;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症状]
高热稽留,不食,结膜充血,初期粪便干硬、后期下痢。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等部位较多见。特征病变为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脾充血肿胀;肾淤血,呈暗红色,有大红肾之称。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等可初诊,确诊须进行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
[预防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提高猪群自然抵抗力。
2、引进猪只,须先隔离观察2~4周,确认为健康者方可混群。
3、注意驱除蚊、蝇和鼠类,经常保持猪栏、运动场及管理器具的清洁,定期消毒,食堂下脚料及浴水必须经煮沸才能喂猪,粪便垫草要经堆积发酵处理后方可利用。
4、加强交通检疫、屠宰检疫及农贸市场的检查,如发现病猪或带菌产品,应立即隔离消毒,处理产品,杜绝病原传播。
5、疫苗预防:猪丹毒GC42弱毒菌苗在生后3个月开始免疫接种,对未断奶或刚断乳的仔猪使用后,应在断乳后2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预防注射时应注意:
(1)仔猪在1~2月龄时必须进行第一次预防注射,3月龄后再注射一次。
(2)种猪每隔6个月注射一次,但配种后两周以内的母猪,妊娠末期的母猪及哺乳期的母猪暂不注射。
(3)由于本菌苗为活菌制剂,因此,在接种前3天和接种后7天内,应避免在饲料内添加抗生素或直接给猪只注射抗生素。
[治疗方法]
当猪群中发生该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猪污染的猪圈、用具等彻底消毒,粪便、垫草烧毁或堆积发酵处理;病猪尸体和解剖的内脏器官深理或烧毁;对同群未发病猪只用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注射,连用3~5天,每天2次。停药后立即进行一次全群大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接种一次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