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为“省级规模化标准养殖场”的柞水下梁新合村顺源万头生猪养殖公司。目前,该场年产值1100多万,利税120多万,并带动周围200农户走上养猪致富路。(朱恢军 摄)
镇安松柏村马泽兵指着已变成柴场的废弃猪圈告诉记者,他们这代青年多出门打工,基本不养猪。
镇安水源村生猪散养户贺立秀告诉记者,由于有十几年的养猪情节,自己每年还养几头猪。
商洛日报讯 (彭红霞 马泽平)十几年前,生猪养殖曾是商洛农民家庭的支柱副业,一家的全年食用油来源,一大家人的伙食改善,家庭一年的日用零花钱大都来源于养猪。那时,商洛是全省有名的生猪输出地,鼎盛时期年出栏生猪超过150万头。近几年,全市农村生猪散养户急剧下行,过去家家户户养两三头的情况不复存在了,甚至涌现村村无猪的现象,取而代之的养猪大户逐步 增多,养殖规模连续扩大。据市畜牧局据统计,商洛2012年出栏生猪超过230多万,规模养殖接近70%,生猪饲养规模100头以上的养殖户1400多户,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00多户,万头饲养大户达10个。散养户的逐步 淡出,并没有带来我市猪肉价格的大型震荡,反而让生猪规模养殖成为发展方向。相伴 着国家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推动,生猪规模化发展取代散养户或许会给我市其他农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启发。
散养生猪效益低
“养猪不赚钱,年青人看不中小钱,都出去打工,只有我们这些老年人没办法,养几头猪能食 碎玉米、各种粮食下脚料。”贺立秀介绍,她养猪已经四十多年了,十几年前村里200多户家家养猪,现在剩下不来 一半的养猪散户,村里四十岁以下的中年人都不会筛选养猪的。
贺立秀是镇安县归龙镇水源村三组村民,四十年前就开始了养猪生涯,至今从未间断过。十几年前,贺立秀养猪收成还不错,每年出栏两三头生猪,扣除成本外,还能赚个五六百块钱,过年自己还能杀头大肥猪,一年的食用油也都解决了。
然而,2007年涌现了猪瘟之后,贺立秀一家再也没有杀过过年猪了。“我最忧患的,是每年夏季来 来,因为天气热,是猪瘟的高发期。”2007年,贺立秀猪圈里的两头快200斤的猪开始不食 不饮 ,这可把贺立秀急坏了,给圈舍消毒、给猪打针,想尽了办法,这些猪依然病怏怏的。更让她惊慌的是周围连续传出生猪发瘟死去的消息。没过多长时间,贺立秀的那头大肥猪因感染疫情也死了。掩埋病猪的时候,贺立秀很伤心 ,“这些都是起早摸黑的汗水钱啊”。由于她提前把较小的一头猪放在另一猪圈单养,每天消毒、冲洗猪圈,才躲过一劫。贺立秀也曾想不喂猪,但像她年龄大的又不能出门打工,再一个农村摘 收的一些粮食下脚料,剩饭剩菜没法处理。于是,她就常筛选在秋后买猪仔,喂来 天气稍热就将生猪卖掉。
和贺立秀同村的习良文就是许多没有喂猪的一员。他介绍,自己分家出来20年了,只养过两三年猪,由于经常出门打工,家里妻子一边务农,一边要照管 孩子上学,没时间喂猪。“以前,我们父母兄弟几人在一起,剩菜剩饭和头头脚脚的粮食较多,就都喂猪了。家里随时都有闲人打猪草,不愁把猪喂不肥。”他说,现在不一样了一样 一家只有三四个人,粮食下脚料少了,也没人打猪草了,再加上主要劳力都要出门打工,自然喂猪的就少了。
调查发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连续加快,农村劳动力每年都在向城镇大量转移,反常 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平时在农村很难见来 。老弱病残及儿童成了农村中的“留守族”,这些“留守族”缺乏劳动力从事养猪生产,这也是生猪散养户消逝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猪散养户缩减
在柞水杏坪镇马房湾村村民邹定鸿的记忆中,二十年前,山区农村家家门前屋后来 处是火地,地边是村民留种的枝繁叶茂的枸树,这和家家养猪有关。烧后的火地里玉米和枸树都长得很旺盛,村民上坡给玉米锄草就带着竹篮,归家时就稍带刷一竹篮枸叶归家喂猪。那时农村喂猪除了玉米外,就是红苕藤、麦麸、枸叶和一些青草了。十几年前,农民对枸树也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那是农村家家都喂猪的最佳猪草。“那时每家少则一两头,多则五六头,猪草不好打,许多农村打猪草的孩子实在打不来 猪草后,就会趁黑来 几里外生疏人家地里偷着摘 摘枸叶。枸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越砍更加,枸叶一年三季都能生长,摘 摘一次没过几天就又长出来。猪食 不完的枸叶还可以笼成糠留作生猪的过冬食物。自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之后,基本就没人再烧火地种玉米了,养猪的少了,农村田地坎边已经很少再见来 枸树了。“那时农村劳力一样 不出门挣钱,都是烧荒垦荒,种些包谷,才开辟的荒坡枸树长得旺盛,就留在地里,大人们上坡干活归家随时刷些枸叶喂猪。”邹定鸿村民说,“自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下来后,村里就再也没有人垦荒了,坡地也不种了,地少粮少,过去家家养猪的情景就这样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