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艳阳高照。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山西晋城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只见排排二层小楼鳞次栉比,行行绿树浓荫铺地,一派祥和情形。
“我家的猪是纯‘绿色’的,饲料都是自家种的玉米,丁点添加剂都没有。”指着满圈哼哼哧哧的肥猪,村民毕腊英满脸骄傲。她一家4口人,和丈夫赵玉贵种了6亩玉米,养了90多头猪。因为是“绿色猪肉”,一头售价1300元左右,每头利润超过600元,年收入6万元左右。
前院63岁的王婶儿也不闲着。“咱是辛苦点儿,可心里乐呵。” 王婶儿的儿子和老伴开车跑运输,一年挣10多万元,俩孙子上高中,她和儿媳妇家务之余养了20多头猪,一年也收入近3万元。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
高平市是山西省第一养猪大县。近年来,为了连续提高全市生猪品牌的晓 名度,养猪网,政府出面注册了“高平生猪”品牌,为“高平生猪”占据 更大的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成立了猪业协会,组建了65家合作社,开通了“高平生猪网”,为养殖户搭建了服务平台;依靠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产品检测、畜牧兽医等服务;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目前,养猪已成为全市农民不断增收的新亮点。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来 达135万头,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产值突破20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5万人,拉动农民人均增收960元,占来 农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的12.4%。
为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高质高效养殖,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高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标准》和一系列扶持政策,构建了良种繁育体系。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拿出100万元用于免费防疫;拿出2000万元,扶持沼气建设。从今年开始,又把扶持重点从生产环节扩展来 加工环节、科技推广、品牌创建、市场建设等,进一步调动了千家万户养猪主动性,促进了生猪产业可不断发展。
目前,全市生猪优质率达90%以上,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生猪产品认证规模也已超过50万头,已建成千头以上猪场302个,其中万头以上猪场16个,规模养猪占80%以上,形成了百头以上群体养殖、规范化小区养殖和千头以上集约养殖模式,已基本实现了生猪饲养的工厂化生产。
反常 是近年来,全市生猪迅速由单纯养殖向高附加值加工转变。市委市政府为了连续延长生猪养殖产业链,提高生猪养殖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 农民收入,先后引进了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上海杰隆5000吨猪血加工项目,建设了凯永、裕宏两个3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同时利用生猪粪便,建成沼气站26个,8万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并且利用沼液、沼渣,发展设施农业1万余栋、果品2万余亩,形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了低效益向高产值的质变。
据高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和平介绍,“十二五”末,全市生猪出栏将来 达200万头以上,产值将超过54亿元,安排劳动力4万余人,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记者 刘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