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达标困难多
福建省此次整治决心十分坚定,漳州市在20天左右拆除了上万户猪舍足见“动了真格”。
据介绍,漳州市治理养猪业污染主要摘 用两种技术模式,一是推广“零排放”养殖技术,一是摘 取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但在农技人员和养殖户看来,这两种技术施行起来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奏效令人怀疑。
记者费解来 ,“零排放”技术要先在猪舍中垫上木屑等原料,生猪行情,再加入发酵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将猪的排泄物分解掉。漳州市农业局能源环保站副站长纪旺盛说,“零排放”推广两年来,漳州使用的养殖场“寥寥几家”,现在连树都不砍了,哪里找木屑。而对于“猪-沼-果-鱼”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养猪户普遍认为,现在养猪规模动辄上百头,这种模式已不适用。漳滨村一养猪户反映,过去他家还有七八亩山地种果树,现在都被征用搞开发了,来 哪里找果树施肥,哪里去挖鱼塘。
环保部门也认为,现在工业污染的执法处理都很难,何况千家万户的养猪户,光靠执法来“堵”难度很大。漳州市环保局相关人士感慨:“九龙江流域有几万养猪户,进家入户巡查,要多少执法力量才够用!”
养猪业岂能“一限了之”
漳州农业局的农技人员告诉记者,养猪污染是个老大难问题,比起处理技术,更关键的是治污成本,治理成效越好则成本越高,养猪户越难承担 。
一些基层干部忧患,虽然政府并没有明说限制养猪业发展,但如果环保成本都落来 养猪户头上,事实上就是抑制养猪。养猪户张少华说,这次大家缺失 这么大,未来还要大量投入搞治污,有多少农户投得起?肯定 有很多人就此退出养猪。
厦门大学政治系教授余章宝认为,在生猪供应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上,地方政府极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如果每个地方都这样搞环保治理,而不在如何实现环保养猪上多帮助农户、补贴农户,未来生猪供应肯定 出问题,准会按住葫芦浮起瓢。”余章宝表示,“养猪业设立环保门槛势在必行,但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办法,其中环保成本是个关键问题,必须有相应政策来分担环保成本。”(记者项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