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科龙的百度贴吧里,有一篇文章为“2009的猜想:海信科龙破产”?(作者IP地址:121.13.224.* 时间:2008-12-4 01:08 网址:?kz=509541854)
其原文为“全球经济危机,家电市场风云突起,科龙空调在全国市场萎缩70%,几乎定为了一个区域性品牌,在空调业几乎不作为一个主流看待了!其实状况大家都看的来 ,感受的来 ,今非昔比啊。容声也只是在支撑着科龙的一根稻草罢了!相信大的经济危机一来,北方的海信一定会弃科龙如草芥,自己保命还来不及!据传闻,全国绝大多数海信科龙公司都发不出工资了,有些公司有好几个月都断“供”了。揪起因素,是海信这样的带有国企性质的企业,来治理 科龙,带有显然的官僚腐败!就像一帮文盲在指挥着一帮将军一样,最终是散沙一盘。这样的企业领导太有阶级意识了,喜爱拉帮结派。大多数分公司都是这样。能贪就贪,一个分公司总经理装修一个办公室都要花九万,那其它的不是越发随便!真是:三年清晓 府,十万雪花银!回跟来 底还是企业的腐败。我想这样的话,明年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增多,养猪网,价格一拉下来,科龙就几乎被市场遗弃了!如果国家和银行对这样的企业资金不关注的话,企业基本就走来 了尽头了。国家不会在最困难的时候去救这样的企业,肯定 是用在一些民生的工业上!就如现在美国通用一样,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还是把它以前收购的小企业卖掉罢了,丢车保帅,是真理。我想:来 明年经济形式还是不好,很多以前像科龙这样的企业都会很郁闷,在黑夜哭泣吧!来 那时候,谁会哭泣,也是2009最大的猜想?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想在顺德容桂大桥点上一支蜡烛,映照一下桥下的天空 (注:桥下为科龙与容声的厂区)”。
细细品读此文章,感觉里面包含种多复杂的原因:也许是杞人忧天;也许是危言耸听;也许是恨铁不成刚;也许是悲天悯人。但可以肯定 ,这位作者更多是爱之深、恨之切的心态!
12月3日,两年前接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的王士磊提出辞呈。12月4日凌晨,“2009的猜想:海信科龙破产”,此文章涌现在科龙的百度贴吧里,相信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12月5日,年初从西门子离职的周小天接替王士磊,出任海信科龙总裁。这已经是海信接管科龙后,短短三年时间的第四任总裁。然而,高管换血又能否换来海信科龙的重生吗?自2005年9月海信集团从顾雏军手上接管科龙后,更名后的海信科龙,在新股东手中公司高管波动连续。但从目前的情景看,多次更改的几任总裁以及海信系的其他高层,并没能从业务上提升科龙,而只是把这种高管换血的闹剧连续演绎下去。 而在海信科龙高管连续换血的另一面,海信科龙的终端网点却连续在萎缩。而这种市场萎缩的现象,也许是近几年海信与科龙博奕的结果,虽然从名字上海信与科龙是一个整体,但是细分来 企业治理 、市场营销等,确是另外一种天地。
目的:打造彩电、空调、冰箱三驾马车
海信并购科龙,可以说一直在业内存在着争议,质疑的声音2年多来此起彼伏。
早在2007年12月13日,周厚健在海信大厦23层的办公室里接受专访时,这位向以沉稳、低调著称的海信董事长说,“我如果晓 道这么艰巨 ,我就不收购了科龙。”但是,这种语气更像一种曾经沧海的情绪开释。
据悉:海信起初并购科龙时,考虑的是海信只在彩电产品上具有优势,但在空调与冰箱一直以来没有多大成就,而这种单腿走路对于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为此,海信决策者才考虑来 并购科龙,其主要目的是看中了科龙空调与容声冰箱的市场地位,从而借其势,打造出海信彩电、科龙空调、容声冰箱三驾马车的产品战略格局。但想法与实际总是相违抗,直来 今日,其想法还是没有实现,并且越来越偏离初衷。据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数据显示:在空调与冰箱品牌关注排名表上,科龙空调已经沦落来 第13位了,就连曾经蝉连冠军的容声冰箱也掉来 第8位,可以说科龙的江湖地位是逐步 江河日下。
自2005年9月,海信集团入主科龙后,马上派驻了汤业国、苏玉涛、张明、肖建林和石永昌等五人赶赴顺德。按照海信集团的构想,由他们负责挽救 科龙,渴望 摆脱原有的财务及业务状况,进而完成对科龙的后续重组整合。然而他们并没有给科龙带来生机。2006年7至9月,科龙亏损1183万元,当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4756万元。 而在经历了2007年业绩的短暂归暖后,2008年科龙再度陷入利润增长乏力的状态。据海信科龙今年的三季报显示,该公司今年7月至9月净利润亏损2055万元,每股净资产约为-0.72元。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滑来 达59%(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将近40%)。而摆在海信面前的另一种难题,自2005年9月,海信集团入主科龙后,来 2007年3月底,海信与科龙的资产重组才尘埃落定。并且在重组中,遭遇的情景则要复杂得多,前期被质疑为“蛇吞象”,而且,给质疑者以借口的是,收购程序进展一直比较缓慢,来 股权过户竟然用了17个月。随着整合的深入,质疑更是触及来 了并购的每一个细节,“卖地求存”、“变相清理库存”、“业绩有隐情”、“人才大批流失”等等说法不一而足,海信科龙的前景,一度认为“变数颇多”。
公司的业绩,往往是评判 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标杆,而同时,公司的业绩也就成为归复质疑者最好的事实依据。但是面对着现今科龙现状,我们在了解海信时,更重要的是当科龙空调与容声冰箱,不能成为其三驾马车中的两驾马车时,科龙又将何去何从,会不会真被那位百度贴吧的网友言中,“丢车保帅,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