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惠程华本报通讯员高万里
“圈里的200多头大肥猪就该出栏了,价格,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挣个30万元不成问题。”日前,记者在崆峒区崆峒镇榆树村付家湾社养猪大户王雷城家里摘 访时,王雷城给记者算起了他的收入账。
提起王雷城,在当地名气不小。这些年他靠科学养猪发了家,成了周围百十户人家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
谈及创业的经历,王雷城淡淡一笑:“没有啥,过去确实是穷怕了。能走来 今天这一步,都是逼出来的。”
1982年,王雷城的母亲因病去世,那年他刚满16岁,为了坚持一家人的生计,供给 弟弟上学,王雷城外出打工6年,什么活都干过。1998年,王雷城靠着从信用社贷来的5000元启动资金和自家的1头母牛搞起了家庭养殖。经过3年的滚动发展,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显然改善。可是,牛的饲养周期过长,资金流转也慢。于是,王雷城开始盘算着养猪。
2001年,王雷城拿出1万元积蓄修建了猪舍,买归了4头母猪,一门心思当起了“猪倌”。来 年底一算账,他净赚了1万多元。如今,他家圈里的母猪已经养来 了30头。
养猪多年,王雷城从来没有放松学习。每个季度,他都会按时参加市、区畜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记者看来 ,在王雷城卧室的桌子上放着《科学养猪技术手册》《养殖第一线》等专业书刊。“现在啥都得讲科学。”王雷城说,为了成为真正的养猪“行家”,2009年8月,王雷城通过朋友介绍专门去陕西户县种猪养殖场学习,以便能够积存 更多体会。
走进猪舍,记者发觉,这里不论大猪小猪,都被主人“照管”得很好。270平方米的猪舍被分成了10个“单元”,而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四尺见方的“温箱”。沿着猪舍中间的通道走去,只见一头头仔猪躺在旧褥单做成的“席梦思”上慵懒地吸吮着母猪的奶水。而另一幢猪舍里,十几头大肥猪正挤在一起“午休”。“现在,饲料加来 这个‘漏斗’里就不用管了。猪只要用嘴拱下面的按钮就能随时食 来 ,相当于‘自助餐’,简单方便。”
去年秋季,王雷城建成了三幢标准化猪舍,他说:“现在我就想着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养60头母猪,年出栏来 达10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