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在没有做深做透之前,旁边就是黄金你也不要去捡。做深做透的标准就是对标,要与本企业、本行业最优秀的企业、最优秀的人相比。
●当我们还落后于标杆的时候,一定不要想别的,指着标杆打就可以了。
●特驱的目标就是在没有做到行业第一之前,绝对不做多元化,我们就专心致志地沿着饲料——养殖——食品这条线走下去,决不动摇!
有两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也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再仔细品味一下其中的道理:
其一:
达·芬奇14岁那年,拜著名画家费罗基俄为师。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其教法也很特别,第一天是学画蛋,第二天还是学画蛋,第三天仍然是学画蛋,就这样画了一年,乏味极了!他想:这究竟有什么必要呢?费罗基俄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别以为画蛋很容易!在一千只蛋中,从来就没有两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聪明的达·芬奇听懂了老师的教诲,每天一大早就开始画蛋,直到夜深人静。经过三年努力,达·芬奇的技艺大长,他画的蛋各具形态,手中的画笔已能随心所欲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都成了不朽之作,他本人也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美术家。
其二:
希望集团创立前十年,刘氏四兄弟同在新津总厂一个厂,并没有向外发展一家公司,后来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短短二十年时间,在全国以至海外发展了上千家公司,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跨国公司。很多人问陈育新董事长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他说,前十年我们主要是探索模式,探索如何做采购、生产、营销,探索如何用人。我们用“十年磨一剑”,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发展套路之后,向外“复制”其实就很简单了!
从上述两个故事中,大家感悟到了什么?
我的体会是:有了深度才谈得上宽度,没有深度的宽度是危险的!
一般而言,做足了深度,有利于做大宽度。做大了宽度,也有利于更进一步做足深度。但是,我们企业目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深度不够的问题,不少管理干部在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之后,就急于扩张,他们缺乏定力、缺乏韧性,必须引起注意。
有人说,决定不做什么与决定做什么是同样重要的,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认为,做任何事情,在没有做深做透之前,旁边就是黄金你也不要去捡。做深做透的标准就是对标,要与本企业、本行业最优秀的企业、最优秀的人相比,找到了差距,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当我们还落后于标杆的时候,一定不要想别的,指着标杆打就可以了。特驱的目标就是在没有做到行业第一之前,绝对不做多元化,我们就专心致志地沿着饲料——养殖——食品这条线走下去,决不动摇!
企业的深度与宽度
我发现,不少企业在做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之后所犯的通病,就是在没有做足深度之前便开始力求宽度,结果事与愿违。这样的例子在四川,甚至在全国都比比皆是。在主业还没有取得相当优势的时候就盲目扩张,做不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企业再有优势,如果不进取了,落后是早晚的事。我们的不少先行的同行,他们拥有那么多的优势,但却不思进取,很快就被超越了。就算没有我们,也迟早会有别人超过他们。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千万不能头脑发热,既不能追求“小而全”,也不能追求“大而全”,一定要先做强、再做大,先做好、再做多。
前车之鉴提醒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度与宽度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我们就难以抵挡这种诱惑,就会盲目扩张。
如果说几年来我们还取得了某种成绩的话,那就是我们懂得了聚焦——聚焦市场、聚焦人才、聚焦力量,聚焦才是锻造实力的最好办法。如果不能在市场上做到数一数二,做出“模式”,向外“复制”很难取得成功。
2006年我们才几万吨的销量,如今成为全省第一。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清醒,不能以为发展快了,就可以肆意扩张。我们不能左顾右盼,只能心无旁鹜地做自己既定的事情。这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转折点。怎样扩大我们的优势?还是先做深度再做宽度,据此我提出了“一片三点”的思路:川渝地区要做到绝对第一,华南、华北、海外也要逐步做出亮点。
今后,我们的企业,在没有做到一定深度之前,在没有打造出数一数二的标杆之前,不允许再发展;我们的干部,没有在所在领域做深做透、做出标杆之前,也不允许增加其管理宽度,就像成都特驱,在做出标杆之前,我不能给王孝国增加管理宽度一样。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更加严格地控制管理宽度。这与我们抓机会并不矛盾,比如我们在养殖板块的快速扩张多数是战略机遇,但我们心中一定要清楚,我们还并没有做出足够的深度,我们还要面对更多困难,我们只能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向行业标杆学习。
干部的深度与宽度
企业规模越大、分工越细,对专业的要求也越高。在你的职责范围内,你是不是专业的?如果不是,你就应该更加勤奋地工作,更加勇于开展自我批判,并提高一级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增加管理宽度。我对管理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自己首先要专业。什么是专业?对于管理干部来说,专业有两个意思:第一,自己要专业,要做自己专业的事;第二,用人要专业,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有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出类拔萃,才能要求管得更多。
有的人担心会因此失去发展机会,其实,真正的机会是随着你的优势程度而来的。看得到但驾驭不住的那不是机会。我在做经销商的时候,从未想做好之后会有什么回报,但做好后机会自然就来了,只有这样的机会才是实实在在的。
很多管理干部权力欲很强,总认为自己能管理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小脚穿大鞋的结果往往是让自己栽跟头。只有自己做到出类拔萃了,才谈得上带团队。否则,盲目铺摊子,精力分散了,一样都做不好。只有做深做透了,本事才是自己的,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会有做第一的自信。只有标杆公司培养的人才才能打造标杆公司,才能“复制”正确的系统。知易行难,没有真正的经历就不会有这么深的体会。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从不会到会再到做深做透,将本事学到家,这份自信、这种经历是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
我发现,如果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权力便会成为一个害人的东西,因为它虽然满足了管理干部一时的虚荣,却害了企业,害了员工,最终也害了他自己。做好了,一个权力胜过一百个权力;做不好,一百个权力不如一个权力。
只有做足了深度、树立了标杆之后,培养的人才也才有深度,他们的意识才能提高,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样做,我们就有了标准,有了流程,究竟哪些管理干部可以给予更大的权力,哪些不能,就十分清楚了。各部门、各公司在提拔管理干部之前,一定要衡量这个人是不是在所在领域做成标杆了。
专人要做专事,做大事就要科学授权。聚焦在一个点上的权力一定要充分授予。企业规模越大越要重视管理权重。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干部要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人才充分授权。“无为而治”的前提是科学授权。能干的人就让他干,但要学会踩刹车。如果每年能让我给出更多科学授权,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人们总会采取那些比较便捷的方式来对人做出判断,以言谈而非具体数据和业绩来判断一个人,以感性代替理性、体系和科学,这样很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山头主义,这是值得我们特别警惕的。
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增加管理干部的管理宽度呢?条件是团队的人才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快速扩张的要求。我们要让下属既有积极性又不浮躁,他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不断提升。你把这个梯队培养出来了,真正实现了“顶出效应”,你就可以顺利抽身了。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系统、可持续的。
知易行难,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太少了。所以,我们首先是培养高素质的人,依靠高素质的人来创造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一个领导的首要职责是培养有胸怀、高素质的员工。我们能给员工带来更多改变,给行业带来更大改变,这正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越虚心学习越能提高,越能简单做人,幸福感就越强烈。
我们能不能克服人性的弱点,不断超越自我而不重蹈覆辙?我们过去看到过,现在还在看到,将来依然会看到很多不幸。能够超越这种不幸的人少之又少,但我们一定要成为这少之又少中的一员。
我们集中了一大批有梦想、有胸怀、有能力的干部,带出一支又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团队,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