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思衡作为80年代后崛起的最有成就的钢琴家之一,在国际乐坛的地位不仅仅是由他所获得的众多国际大奖,更是由他辉煌的职业演奏生涯所奠定的。1996年,年仅十四岁的他就在北京全国钢琴比赛中获得冠军。之后在英国利兹,爱尔兰都柏林,法国巴黎,中国上海等一系列的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奖,并创造了这些比赛中华人的最好成绩。
特别是2004年,当第61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大赛”的结果揭晓后,宋思衡得以同那些前辈相提并论。由于是大赛创办六十余年来首位夺得钢琴冠军的中国人,宋思衡就此更赢得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同年,宋思衡还应邀参加了第八届巴黎阿尔玛特国际大赛,不过这次是作为评委,而非选手。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宋思衡二十三岁。
担任评委的经历使宋思衡对艺术比赛有了新的认识。“两位选手水平相当,风格不同”,每遇这样的情况,宋思衡都极感纠结,“打分很难,因为艺术有不同的个性和多重判断,但通常是比较多的评委倾向于哪种风格,那个人就赢了。”宋思衡因此认为,艺术比赛其实有点问题。
为了感知不同的艺术个性,宋思衡曾连续三四个月游走于欧洲城市间,彼时彼处开办的大师课几乎被宋思衡听遍,从拥有法国“文化骑士勋章”的钢琴家、指挥家菲利普·昂特蒙,到俄罗斯钢琴学派领袖人物德米特里·巴什基洛夫,再到韩国钢琴大师白键羽。途中,错过火车、露宿街头、疲劳病痛和各色街景令宋思衡别有感触,他觉得丰富的体验加速改变了他的艺术观念和品味,好比“以前我很喜欢老柴(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现在感觉很生硬”,而若要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艺术家就必须对生命有完整体验。”
“作为艺术家,我对市场没想太多,”宋思衡说,“对我而言,音乐永远是最值得付出的信仰。”对生命体验启示的追求,使宋思衡几乎抹去了生活与艺术创造的界线。他说他读书、旅游、游泳、看电影和舞台剧,但这些都不能叫做爱好,而是艺术家的一种生活方式。用全身的每个细胞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热的呼吸。就如现代舞的领军人物金星老师所说,舞蹈音乐等艺术并不是悬在上空优雅到高不可及的,你平常去打网球时,那个自然的挥球动作,把球拍拿掉就可以放进一段舞蹈中了。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生命有音乐,有舞蹈,有阅读,有不断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