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按照黄铁鹰的判断,“你学不会”!那么,与海底捞在精神上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的星巴克,你能学会吗?由于美国企业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其成功经验的梳理得也比较清晰,或许,这会有利于中国企业家模仿、借鉴或复制、赶超?
我们最近一次 “私人董事会”(20位企业家通过交流、挑战的方式从事自我教育的一个私密的组织)的活动,主题便是“学习星巴克”。同学们被要求在会前通读星巴克董事长舒尔茨的自传《一路向前》。这本书记述了一个关于动荡、迷失、找回灵魂和重获新生的故事。工作劳累、应酬频繁的老板,有读书习惯的不多,可这次大家居然在会前都把这本书给读完了。原因何在?“一上手就放不下,真是欲罢不能!舒尔茨是公司创始人,我也是;他请了职业经理人来当CEO,我也请了;他后来‘重出江湖’,我也又成了CEO。我一边看书,一边回想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路,不知不觉就把一本书看完了。”我们小组中一位平时表现特“牛”的老板如是说。
会议开始,不用动员,大家就争先恐后开始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因为都是公司一把手、创始人,所以不约而同,每个人谈的都是舒尔茨这个“洋老板”给我们“土老板”带来的震撼和启示。有人抓住了“灵魂”两字,谈激情,谈梦想;有人对“责任”和“使命”更有感触,说了不少企业家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有人特别赞赏舒尔茨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认为现在我们都被华尔街绑架了;更有的同学对照舒尔茨,检讨自己领导力的贫乏。同学们发言踊跃,我只需要做好“计时员”和“记次员”,力求不让少数人“垄断”会场,就被大家认为是“忠于职守”了。
三轮发言下来,感觉大家都过了“嘴瘾”,我便抛出自己“蓄谋已久”的问题:“导致舒尔茨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贯穿舒尔茨一系列成功经验的那根红线是什么?”我期望大家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组甚至一两个字来回答问题。当场提出的答案很多,每个人又固执己见,30分钟后我不得不宣布休会,要求大家带着问题先吃午餐。
当天下午,我们请来了星巴克的一位副总裁。她演讲的重心放在“故事”上。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细节,让我们对星巴克有了更形象的感知和更深刻的认识。可是,等她演讲结束,到了提问和解答环节时,我慢慢感觉有点不对劲了:怎么提问越来越进入管理的细节和诀窍,越来越脱离我们之前研讨的范畴了呢?到后来,老板们干脆问起了星巴克员工的工资数目、绩效考核细则及裁员确切流程了。这是公司一把手最该关心的问题吗?这是星巴克最本质的东西吗?这是对我们好不容易请到的星巴克高管的宝贵时间的最好利用吗?我想站出来说两句,把大家提问的方向给扭一扭,但又怕干预过多,引起这些“牛老板”的不悦。头脑中“两个小人”争斗激烈,打得难分难解,还没等我“裁决”,不觉时间已到。我带着某种复杂的心情,宣布会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