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3年多来,每天都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它们,到现在也没出现过任何病情。”10月30日,记者来到市中区喻屯镇张官屯村村民张全义的养猪场,看到了朴实的张大叔和他的大猪小猪们。
还账成为动力
张全义以前在原济宁化肥厂打工,2004年的一天,他开着手扶拖拉机回家,路上遭遇车祸,导致肝脏切除了四分之一。本来家庭就不富裕,车祸让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6年,张全义身体渐渐恢复,但不能干重活,他每天都在思索着干什么才能还上欠亲戚朋友的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开始借钱、贷款,筹了2万多,买了3000只鸭仔,开始喂养,之后又饲养了1万只鸡仔,虽然折腾了1年多,可并没有赚到钱。
他告诉记者,当年,济宁收鸭子的企业只有3家,价格基本上以企业定的为准,恰巧肉鸡的价格又赶上特别低的时期。后来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顶着各种压力,又毅然决定养猪。
2008年年初,求亲告友、走东家串西家,他又向亲戚借了5000元,买了两头母猪,开始了养猪的生意。记者问为什么有养猪的念头?张全义说:“当时只想着母猪可以生小猪仔,养大了卖,能赚到更多的钱,其实只要够我还账的就行了,并没有想着养多少。”
认准的事就去干
“认准的事情就要立即去干,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只要有信心、只要肯拼搏,就一定会成功!”只读了小学一年级的张全义告诉记者,他一直坚信这个理儿。
没有文化,这让他在养猪的过程中受到不小的阻力。“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我边养猪边学习,经常看一些养猪的书,刚开始,认识的字很少,根本就看不懂,但现在基本上能看明白了。”
张全义刚开始只建了几间简陋的猪舍,两头母猪第一年就产下了20多头猪仔。经过6个月的饲养,第一批猪出栏,赚了第一笔钱,但这对于还清他的欠款远远不够,可是他说,从此,他看到了希望。
张全义把母猪都留了下来,以便再产猪仔。经过3年多的辛勤劳动,母猪已经达到25头,每头母猪每年产两窝猪仔,每窝平均产10头,一年产500头猪仔,这让他的生活渐渐宽裕起来。“上个星期,刚出栏80多头猪,利润就达到6万多,主要是猪仔都是自己的母猪产的,成本大大降低,每头猪能赚800多元,要比别人养猪能多赚近一倍。”张全义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把欠亲戚的钱和贷款全部换上,剩下的钱还能再建一个养猪场。
3年过去了,张全义的养猪场已经发展到42个猪舍。这对于一个普通的村民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张全义却说,这还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他告诉记者,打算今年或者明年在养猪场的旁边再建上一排同等规模的养猪场,每年出栏量能达到1000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