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惠农的带头人
——记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畜牧兽医站张小江
18岁那年,张小江从江西共大新余分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长期从事畜牧兽医科普宣传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年,他在科普宣传生涯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热心带领全乡人民用科技致富奔小康,展现了一个新时期科普工作者的风采。
抓科普,搭金桥
他注重科技推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南安乡有养猪、养牛、养鸡传统,他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四十年的科普宣传工作的经验,大力推广养殖业新技术,积极推广新品种。他认为自己的中专文化水平,跟不上科学发展与农民的需求,经常积极争取参加市区养殖业学习班和科技讲座。2012年—2014年,他主动联系省农院、市区业务部门的专家来南安乡主办畜禽饲养,品种改良等各类培训班共32期,培训养殖场、专业户、村组干部2880人次。组织开展科普讲座146次,培训32500人次,自己动手印发科普宣传资料40000余份,更新科普内容40次,受益1480人次,为尽快培育养殖能手,免费为养殖户订阅《江西兽医杂志》、《江西致富根》、《农村百事通》等报刊杂志138份,总支出15800元,每年至少出墙报24期。他还深入猪场,向农户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和养殖技术,尽力帮助解决专业户的实际困难,做到有求必应。在他的影响下,全乡科技推广普及率达到100%。
抓示范,树典型
他认为,科技改变农民的命运,他常说人生的成功之路在于学科技,用科技,作为一个科普员,自2006年始,他主动与10户残疾家庭结对子,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为南安乡新生村委哲山村委胡寿生(左腿残疾)创办了一个养猪场,还定期到养猪场作技术指导,目前养猪场年创利润达6万余元。南安乡高峰村委龚家村龚四芽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0年,主动帮助他养猪,为他提供技术指导与各种优质服务,养猪场至今共创利润6.8万余元。
南安乡有养猪、养牛的传统,但农民流传着养牛来耕田,养猪买油盐,旧的传统养殖观念。他大胆实验,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科技致富的观念,2006年—2014年,他引进了国家免检产品,双胞胎饲料厂生产的各类优质产品来我乡示范推广。双胞胎“大保育计划”62040养猪模式,即一头乳猪出生7天后开始用乳猪奶粉诱食到25日龄断奶,体重达13斤,用料槽自由采食,饲喂6公斤奶粉,接着喂20公斤猪场乳猪料到63日龄,体重力达50斤,再接着喂40公斤仔猪料95日龄,体重可达95斤,料、肉比1.65:1,成活率95%,成本为4元长1斤。通过高丰村委章冬保养猪场50头养猪用颗粒饲料与另外50头自配饲料对比试验饲养120天做对比,料肉比是2.5:1,而自配饲料是3.4:1,每头多赚123元,目前全乡全面推广颗粒饲料饲养。他主动参与了区农业局承担的国家丰收计划,黄牛改良项目,刻苦钻研技术,搭牛棚,建牛舍,开设人工受精,2013年帮助养殖户组建了两个养猪专业合作社,从而带动农民养殖经济效益和养殖水平。
解难题,促发展
通过科技知识的普及,农民对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大有提高,为解决养殖户在生产中的困难,他严格把好畜禽防疫消毒关,帮助农户做好预防接种,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减少专业户损失,为解决养殖户资金周转的困难,他主动担保贷款85万元,三年共为养殖户垫付饲料款66万多元,他主动帮助养殖户推销生猪,小猪。前些年由于交通不太方便,信息传播慢,南安乡生猪的价格比较低,他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经常跑新干、樟树、吉安等周边县市,还南下广东等沿海城市想尽一切办法找客户,不知吃了多少苦。他的苦没有白受,累计推销生猪16.8万头,小猪16.5万头,肉牛18670头,为农民增加收入近146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在他的影响下,全乡养殖大户,养殖场已经发展到了563户。引进良种公猪116头,良种母猪12400头,推广技术2项,新产品6个。2013年全乡户均年出栏生猪7.3头,出栏耕牛2.5头,出笼家禽46羽,仅此解决4260人的劳动就业,全乡畜牧经济收入12450万元,农民在养殖业人均收入明显增长。
张小江的科普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近两年,《中国科技报》、《光华日报》、《新余日报》都曾介绍过他的先进事迹,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和汗水都流在了南安这片土地上,播撒在科技这块大稻田里,他用科技致富推动了全乡的新农村建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97年至2003年当选为渝水区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2000年他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劳动模范,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当选为渝水区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2009年12月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2009年12月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等荣誉。2013年1月进入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