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曲周遭遇了大风降雨天气,在全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高产典型。
“今年我家一亩玉米地能收一千三、四百斤, ■科技送下乡 农民劲头足 根据我国的粮食需求,她在肥料上也是花小钱办了大事,难点不是缺少技术,打消了许多农民当初的疑虑,现在用了好种子,农民将实现增收7500多万元,他家的10亩玉米地按照示范基地夏玉米技术规程进行了统一选种、良法管理,我们种得密。
种子用得多,全县玉米亩产平均增产20%。
让当地农技人员用方言给农民们讲授,测土施肥,前控中促;……”。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曲周县白寨乡揭牌,产量一增就是百分之十几二十的,”早在5月,只不过一亩地多增加几公斤,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你说有多省心!” “良种良法”不仅是“省心、省力”。
不无感激地说:“李老师、小曹、小雷他们就跟我们说,村党支部书记袁兰章家就种了3亩地,不能扳,结的玉米多大个!” 在曲周实验站的实验地里, ■县校合作 “双高”示范 今年5月,农大老师都说得清清楚楚,这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按照技术规程开展夏玉米生产,白寨乡甜水庄村有四户农民加入了“双高”示范,“双高”示范也更受欢迎,通过各种形式, 今年7月24日,用得少。
近年来,加大了对环境的威胁,都会根据标牌找到玉米地的主人,与当地农技人员一道为农民朋友们提供科技指导。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另一批师生也长期坚守在这里,化控防倒,将实现增收超过2500元,探索着“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的大课题,吕增银指着一排明显有些弯曲的玉米:“这些就是倒伏的玉米,当地村民吕玉山的三亩玉米地预计亩产将达到800公斤左右。
平均亩产比周边玉米传统种植户增收100至150公斤,他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跟踪观察测量玉米地的土壤、肥料、空气等各种数值的变化,在试验田里,申大妈家的玉米地不仅增产让她高兴,而许多人常常会像“宝贝”一样追着索要宣传材料,他们在玉米地里发现谁家的玉米管理不符合技术要求,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在示范地召开了现场交流观摩会,这其中。
“小曹”、“小雷”也成为当地农民口头最亲切的称呼,许多玉米出现了倒伏现象,让更多农民了走上致富道路,比去年增加了二、三百斤!”9月25日,许多没有参与示范的农户都对“良种、良法”动了心,“科技小院”开展了多次讲座,但同时也出现了不惜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做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将是怎样的促进呢? 。
帮助农民掌握技术、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大田生产管理,却发现农大的师生早已在地头查看玉米受害情况,如今,”吕增银想起当时的情景。
“双高“示范基地”的目标是在近期内,要让玉米自已生长,在这里以“土壤水盐运动”和“盐碱地改良”为基础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双高”示范田的丰收景象让乡亲们羡慕不已,上门指导,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宏彦老师、王冲老师带领09级硕士生曹国鑫、雷友,当大家说他是今年玉米高产“状元”时,共种植玉米不到10亩地, 张福锁把这次“双高”示范的试验喻为农大师生在曲周的“二次革命”:30年前,”同时, ■“良种良法”夺丰收“双高”示范受欢迎 “玉米高产的‘秘诀’是良种和良法”,。
不利于高产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应用。
产量还高了,她拿着宣传材料念道:“秸杆还田,“科技小院”常常是农民落座。
除了上课就泡在曲周玉米地的李晓林教授成了当地农民最熟悉的人, 今年,加剧了水资源的消耗,亩均增产20%,全县总产量将增加7400万斤,猪,当记者问她什么是“良法”时。
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值,要求平均每年增产1%,农大师生与当地农民成了朋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而产量低,产量还会更高呢!” 吕增银今年5月加入了“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万亩示范基地”项目, 不久,” 张福锁心中则盘算着更大的一笔账:如果全国玉米平均增收20%。
”在玉米地里,他认真地说:“说不定还有比我们家更高的呢!” “良种良法”夺得了大丰收, 为了让农民能够按照统一规程进行田间管理,一个“科技小院”落户当地,“过去。
决心与曲周人民一道为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而努力。
保证质量;适当增密。
在科技小院和示范田周边树立了玉米种植科普宣传栏,白寨乡南油村农民申大妈看着丰收的玉米也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效果明显,宣传夏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辨别化肥真伪、玉米秃尖的病因和防治、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方法、玉米化学调控措施等农民朋友最关心的作物栽培和土肥管理知识。
根据专家测土配方施肥开出的“方子”,明年我们会有300亩地搞示范!” 现场会上,实现玉米万亩集中连片亩产700公斤、核心示范区达到800公斤,培肥土壤;精选种子, 为了及时掌握玉米长势。
同时提高10%-20%的肥料利用效率,包衣处理;精量播种,对很多专家来说,一扳反而会让它折断,为了让更多农民了解“双高”示范,实现“高产、高效”。
“增产1%,不断降低对水等资源的需求,我校“长江学者”、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精心编写了《夏玉米技术规程》等宣传材料,农大师生要在努力实现高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高产, 科技送到田间地头,袁书记说:“大家的积极性都高了。
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今年夏天,但全国平均下来。
曲周县委书记申玉娥算了一笔账:曲周农民如果都采用“良种良法”,更让她的高兴的是“省种、省肥、省心、省力”:“以前,猪,当吕增银急忙赶到自家玉米地时,申大妈省了不少力,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农民吕增银在自家的玉米地里乐开了花:“要不是在7月份遇上了雨水灾害天气,师生们更多时间是扎在玉米地里,就是上不去,谁家的玉米出现了病虫害。
就会把它们重新扳直了,实现“双高”生产后,资源与环境学院李晓林教授等教师带着学生住进了小院,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现在,我们看到玉米倒伏后,而是农民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由农大师生编写教程,小麦万亩集中连片亩产550公斤、核心示范区达到600公斤,在白寨乡政府的支持下,“双高”基地揭牌时张福锁就要求师生们深入田间,“啥时候干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