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关于加强揭西县彭如槐、彭如干故居文物保护的建议》的网帖在南方论坛“火”了起来。该帖称,(广东揭阳)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彭如干故居由于缺乏保护,主梁构件遭到偷窃和破坏,且因年久失修,房屋多处倒塌,部分建筑甚至沦为村民的养猪场。
网帖内容迅速引起揭西县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揭西县文广新局和五云镇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敦促养殖户搬离,并协助养殖户做好清理、搬离“猪圈”工作。目前,彭如干故居外墙上已挂上文物保护宣传牌,提醒人们爱护文化遗产。接下来,有关部门将筹措资金,尽快修复彭如干故居。
缺乏保护
村民在清代进士第内养猪
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罗林虎10月8日在南方论坛广东发展论坛发帖称,其一行在国庆期间前往揭西县五云镇龙江村调研时,发现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彭如干故居缺乏保护,且被盗贼偷去一些主梁木构件,全座九厅十八井多处倒塌,部分建筑甚至沦为养猪场。
“四周都是残墙断瓦,主楼坍塌了没法进去,一些房舍成了村民的猪圈。”罗林虎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彭如干故居遭到的破坏令他非常痛心,根据同去调研的文物专家的勘定意见,他随后在南方网发帖,阐明了保护彭如干故居的迫切性,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建议和意见。
考古专家彭全民多年来一直关注彭如干故居的保护工作。他介绍,这座建筑是清代建筑,属于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风格,融汇人文典故、文物价值、建筑经典等多项文物元素,作为保存至今的清代进士第,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1年,揭西县政府将彭如干故居列为第九批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彭如干直系后人彭秉刚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2012年曾有窃贼潜入故居盗取了正厅横梁上的几块木雕,尽管木雕后被追回,但“人为的破坏,对于年代久远的老建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自清代修建至今,彭如干故居历经200余年的风雨,早已脆弱不堪,但长期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修缮。
“清代至今历时数百年的老屋,如果说没就没了,很可惜。”彭全民表示,如果请专业施工队加以修缮,彭如干故居还能良好保存百年以上,经初步勘察,虽然墙体有坍塌裂缝,但不是严重的结构性裂缝和塌墙,修好的可能性较高。
政民互动
工作组立即核实及时处理
罗林虎在南方论坛发表的关于彭如干故居保护建议的网帖,迅速得到揭西县文物保护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获知罗林虎等人对故居调研的建议和意见后,揭西县文广新局即与彭如干故居所在地五云镇政府接洽,派出有关人员前往实地调查故居现况,对故居内养猪户的养殖情况进行了检查核实。
“我们在网上发现罗委员的建议后,及时通过微博和QQ与他建立联系,将工作组对彭如干故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相关工作的进展及时向他反馈,取得了他的理解和支持。”揭西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县文广新局一向重视网络政民互动,看到网上关于彭如干故居保护的帖子后,迅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有关清理工作,组成了专门工作小组敦促养殖户搬离,并协助养殖户做好清理、搬离“猪圈”有关工作。
考虑到养殖户是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工作小组协助养殖户制定了分批出栏、销售生猪的计划,协助养殖户联系买家,出售生猪。截至记者发稿时,养殖户已低价出售了部分生猪。与此同时,工作组也加大了对彭如干故居的保护宣传力度,在故居外墙上挂上文物保护宣传牌,提醒人们爱护文化遗产。
罗林虎说,其在网络论坛发表的帖子得到了揭西县文广新局的重视和积极回应,该局在此事中表现出的诚意令他“十分感动”。
罗林虎告诉记者,他仍在持续关注、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公布彭如干故居保护和修缮的新进展,关注揭西县专门工作小组的工作进展。揭西县文广新局有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现在还在和罗委员沟通,探讨筹措资金维修的事情。”
资金短缺
发帖人呼吁社会各界捐款
据介绍,文物保护工作难以一蹴而就,揭西县有关部门通过多方调研协商沟通,合力促成一个最完善的实施方案:下一步,该县文广新局及五云镇将进一步加强对故居的保护,计划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力争推动故居维修工作早日启动。
为此,揭西县文广新局和五云镇政府将调整和充实彭如干故居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保护机构;积极发动五云镇彭氏宗亲、乡贤和社会各界捐款捐资;积极向省、市争取专项资金等。
该故居保护工作小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修缮彭如干故居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短缺,“故居维修面积大,需要专业资质公司设计维修方案和施工,所需资金比较大,我们县财政困难,需要上级和社会各界支持。”
发帖人罗林虎也建议,一方面由揭西县文广新局向省、市等上级部门申请专项维修经费,另一方面由社会力量完成余款。“在地方政府务必重视的前提下,可以向当地乡亲筹集一部分款项,还可以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