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猪价涨得如火如荼,怎么就突然提到生态养殖这个话题上?茶余饭后,大家讨论的热点相必也是当下猪价以及后市行情走势?既然说到未来行情最重要的还是和养殖模式有密切联系。生态养殖是一条明智之选。什么是生态养殖从字面以及大家的理解范畴看,不需要我再赘述。且生态养殖的模式也不是限定为一种,反正千遍万变核心就一个“生态”,当然这个观点被提出来也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陈芝麻我还拿来做文章岂不是贻笑大方?好的物事自然是陈酿,只是如何在中国大地上酿就养猪业的一坛佳酿,目前来看,我们的火候还没到。
要论我们对于养猪业生态探索之路,绝对算得上漫长,虽然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速度没能跟上西方资本主义,现在政策又支持,中国市场又大,行情又不错,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尽,怎么还差这个火候?
没有达到该有的点与度,自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小规模:囊中羞涩
对于中小养殖户来说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资金链短缺,行情好的时候压栏成本就紧凑,行情不好更不用说了,哪里还有什么钱做其他心思。况且这种生态养殖形式对于多数家庭式小散来说也是不敢想象,不要说成本,人力物力也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为什么中国小散从过去几百年时间的大规模占有率到短短数十年间的仅20%,且仍旧在不断缩小,即使我们知道生态化是条正确的方向,但现实证明,中国多数小散没有那个精力去走一条稳稳的路。
大规模:顾虑重重
小规模没有钱做这些,大规模养殖场照理说要钱有钱,要人力有人力,怎么对于生态养殖链也顾虑重重,很简单,如上所说,投入与产出的利益。举例来说,世界上唯一的磁悬浮列车运营开通是在中国上海,但是这项技术德国人其实最成熟,为什么德国人不愿意开通?成本太高。高到收不回来,中国以每年一个亿的亏损为其续命保丹。
成本的投入是惊人的,疗效却是慢慢渗透的,但在这个瞬息即变的市场环境下,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做这些?少数能够实行的规模企业,也正是靠着国家补贴大树好乘凉。
政策:“一刀切”的尴尬
这项因素对于养殖业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甚至决定作用。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项畜牧养殖条例来看,个人觉得有点一刀切的意思,达标的就补,不达标就关。这种政策性态度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在能繁补贴上,按照规模去衡量,导致一大批养殖户盲目扩大规模甚至谎报数量。
对于多数未达标的小猪场来说,也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另一方面说,也是投入力度与监管不足。钱倒是补下去了,却连个水花都没有,难免让人心有戚戚然。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大规模生态化的不伦不类,小规模扩展的不疼不痒,喊了二十年的口号,脚步却只敢原地踏步,执行力没有,根本上不是兵的原因,也不是军法的因素,是什么?缺少一个士兵义无反顾的理由与保障而已。大道理我不懂,但是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我倒是听过,只有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作出的抉择才是一致呼声的,生态链如果需要完善,是一小步也是思维模式一大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