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猪肉价格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周期,其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周而复始,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我国的生猪市场基本是按照3-4年一个周期运行。从波峰来看,近年来波峰分别出现在2001、2004、2008和2011年,呈现的波峰规律是4、3、4、3。那么,是哪些因素加剧了“猪周期”波动?
“根据2013年数据,全年生猪出栏7.15亿头,这是历史没有过的,当年母猪存栏量也达到了近5000万头。”河南新大牧业公司总经理李常青表示,“瘦肉精”事件之后,养殖结构和以前大大不同。五六年前,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1万多头猪就很不错了。现在很多规模场的年出栏量都增至五六万头,仅生猪养殖业内的上市公司都已经达到几十家。
抽样数据也显示,年出栏在500头以上的专业场占比已经达到60%左右,且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单头出栏生猪体重增加明显。
尽管如此,小规模的养殖户仍大量存在。据望奎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高中奎介绍,“猪周期”一般是3-4年,但从2012年开始,连续两年在大周期内出现了小周期,使一些养猪户对市场价格走势判断失误。
由于养猪户的徘徊、观望和期盼,特别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一些养殖户盲目购进仔猪,生猪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新的上升周期来临缓慢。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猪粮比价为4.79:1,连续12周低于盈亏平衡点(6:1)。这意味着,鉴于猪行业的持续亏损,有关部门会根据市场行情,启动猪肉收储等调控预案,稳定生猪价格。
但业内人士认为,收储量较小,加之生猪产能依然偏高,未来几个月是消费淡季,预计生猪价格将继续低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