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则《2013玉米价格下跌39% 比黄金跌得还惨》的新闻引起市场不小的震动。报道称2013年美国玉米价格大幅下挫39%,不仅超越“跌跌不休”的黄金,还创下自1960年以来该品种最大跌幅。那么,中国玉米价格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是否也自身难保?为此,采访了南华期货资深分析师何琳,她认为在收储政策的保护下,中国的玉米行情不大可能出现如此“滑铁卢”。
冲击有限 玉米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
2012年美国遭遇极端干旱天气,导致谷物歉收价格大幅上涨。而2013年种植季美国天气基本正常,供应明显好转,全球谷物丰产压力凸增,使得玉米期货价格大幅下挫。今年中国虽然遭遇“南涝北旱”的恶劣天气,但玉米生产并未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2013/14年度的中国玉米面积继续增加,产量达到2.11亿吨,增幅5.9%,保持连续5年的增产局面。年度玉米库存消费比为23.8%,该水平接近平均5年的供需格局,供需状况没有出现太大的失衡局面。
进口方面,我国从2010年开始进口玉米,2010年进口150万吨,2011年为170万吨,2012年为520万吨,预计2013年到达570万,正在靠近720万吨的配额上限。由于目前国内进口的玉米数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对国内玉米的冲击相对有限。
收储出台 封杀玉米现货下跌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政策性敏感的市场而言,政策出台往往成为影响市场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及农民利益,我国自2008年便出台了临时收储政策。与往年秋收之际公布临储价格不同的是,今年早在7月4日国家就公布了2013年对玉米的临储价: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较2012年提高0.06元/斤。今年收储政策提前出台,基本封杀了玉米现货的下跌空间。但由于去年国储收储了3080万吨的玉米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导致新粮上市初期的市场购销清淡,加工企业和贸易商不急于出手采购使得玉米的开秤价反而低于去年同期每斤5分钱左右。
“考察中储粮库时,存在粮库爆满、存粮较多的问题,因此,12年的库存积压和13年新粮增产,使得现货价格从下半年开始走弱。”何琳称,虽然国家连年出台政策托市,但是如果长期不解决玉米库存高企的问题,价格很可能会持续走弱,甚至不排除大跌的可能性。
需求不畅 国内深加工行业亏损严重
玉米深加工是我国玉米消费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占玉米总体消费量的三分之一。经过了几年的快速扩张期,2010年开始陆续出台了限制深加工产能、降低生产补贴、征收下游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使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放缓,进一步遏制了玉米的原料需求。据何琳介绍,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几乎陷入全行业亏损,淀粉行业自9月份至今已经亏损逾2年,创出淀粉加工行业最长亏损历史。我国酒精行业开工率持续低于历史平均,我国玉米酒精加工业迎来低谷。总体上玉米深加工增速仅为3.8%,明显低于饲料需求增速6.3%。
虽然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加工效益较今年三季度的低点明显改善,但仍差于2012年以前的状况。企业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压低收购价心态严重。导致下游产品亏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低廉,低成本致使国际市场低价的深加工产品对国内带来较强冲击,未来这一现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需关注国家政策能否调整为行业带来变化。
何琳认为,未来玉米价格仍更多体现在国家调控意愿的基础上,政策导向将是阶段性影响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国储托市价格已成为玉米市场的主导价格,未来玉米价格仍将围绕此价格上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