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引入品种与地方品种的关系
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是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大量引入外国品种、滥用杂交、国内外营销市场对产品的误导。
造成我国许多地方不顾实际盲目推广外国品种,有些地方甚至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广。
有些地区的领导,常常把中国的地方猪种说成“劣种”,并采取排斥、淘汰的手段加以消除,甚而当成一种经验加以宣传。
例如江苏某区“改良猪种消灭黑猪提高养猪效益”为题发放文件,要求在其辖区内彻底消灭地方黑猪,大力引进外种猪,完全实现商品肉猪“洋三元”化。
农户凡将黑种公猪淘汰后换成“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种公猪的,每淘汰一头黑种公猪补贴品种改良基金200元;反之,每饲养一头黑种公猪,征收品种改良基金200元。
如此做法何愁中国地方品种不灭绝?这样下去最终的趋势是引入品种取代本国的优良地方品种,我国畜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外国。
正确对待地方品种的态度,应有计划的保管好、有计划的杂交利用好,而不是排斥,甚而消灭。合理应用引入品种,严禁盲目滥用杂交,更不允许盲目利用引入品种取代本国优良地方种存品种资源。
区别对待合理利用我国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
性状独特,产品有相对市场优势,唯没能形成生产规模的地方品种:要采用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开发带动保种,以保种促进开解发,使之达到规模化与产业化。
在增加群体数量的同时,加强选种育种,不断提高原有品种资源的性能与产品品质。
这类优良品种要充分开发其独特性状,确定其市场定位,加强宣传其优点和特色,使之形成品牌。
这方面在家禽上做的较好。清远乌鬃鹅肉味鲜美,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烹饪烧鹅的上乘原料,品质是其它杂交品种无法替代的。
开展原种乌鬃鹅保种工作最早的保种场的博士鹅业(原清远县乌鬃鹅良种场)成功注册“雁之园”清远乌鬃鹅商标,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 方式养殖乌鬃鹅,收效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