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在市场风险面前,通过构建准确、成熟的大数据来奠定行业信息的基石,或许能逃脱“猪周期”的魔咒。
2013年已经进入第四季度,生猪市场仍然处于“猪周期”的低谷阶段。大部分生猪养殖企业情绪并不高涨,显然今年行情仍不乐观。
其实,自2011年经历了猪价疯涨后,整个生猪市场已经持续低迷至今。今年初虽然生猪行业受到了黄浦江漂流病死猪、禽流感、瘦肉精等客观事件的影响,但究其根本还是“供过于求”。生猪存栏量过度饱和带来的隐患,包括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和育肥猪的存栏量,都在严重影响着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猪周期”这个魔咒一直无法破除。生猪养殖者也在困惑,何时应该补栏?
如今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规模化养殖也在快速发展。建立动态的数据和完善的预警机制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最好方法,已成了行业的共识。一些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也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企业数据信息平台。那么,生猪市场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吗?
市场信息不对称
与股市一样,生猪养殖同样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很多养殖者深有体会。这个市场风险的关键就在于,养殖者无法预判市场价格及行情。中国目前的生猪养殖行业现状是各自为战的状态,而且散养户的群体庞大,风险更加无法控制。
生猪养殖需要一个过程,最快的育肥阶段也要4~5个月,周期比白羽肉鸡的40天长很多。加上投入的成本大,如果是从种猪开始饲养,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期间市场价格不停变动,养殖户无法知道自己饲养的生猪将来是否能够赚到钱,因此看起来养猪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那么建立一个清晰的数据库就成为当务之急。要对各地的市场需求数量和消费习惯进行准确的市场调查,建立动态管理的数据库,以便随时掌握市场变化;然后按照市场调查结果安排生产,对生猪养殖也要建立动态管理的数据库,将养殖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造成供求失衡,从而导致行业的全面亏损。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养殖户看到猪肉涨价了,就增加存栏量。而当生猪价格下跌、养殖者亏本时,母猪就成了成本负担,宰杀情况开始抬头。这种情况周而复始。当然,这里不能不提政府关于生猪养殖的补贴政策。纵观这6年来生猪存栏量的变化可以看到,2007年8月,国家为了刺激生猪生产,加大对基础母猪、大型饲养场、标准化饲养小区、养猪大县的补贴力度,要求各地建立能繁母猪的补贴制度,扶持生猪的标准化规模饲养。国家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给予补贴后,养殖户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快速增加。2008年,在供应充足之后的补贴,则给了市场一个错误的信号,造成养殖者一哄而上,导致行业产能过剩。2012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5000万头,而后一直在高位运行。如果养殖政策的利好继续刺激后续的存栏量增加,这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科学预警力不从心
当前,包括国家发改委和地方畜牧局都会不间断地发布生猪的预警信息。但由于缺乏完整的信息,养殖者难以判断猪肉价格,也就无法及时调整存栏量。东方艾格分析师郭会勇认为,政府预警信息显得有些滞后,无法对全国范围内的生猪养殖者进行指导。在公布数据方面,农业部掌握存栏量,发改委公布猪粮比价,进行生猪行业的预警。很多生猪养殖者表示,等政府发布预警的时候,养殖户已经连续亏损一个多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