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生猪产业走向一体化的趋势
来源:中国养猪网 2013-07-23 09:53:37| 查看:
次
中国养猪网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养殖业的模式主要是三种:农户散养、“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养猪户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不过,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有更多的农民转变成市民,使得与养殖业具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减少;食品安全的更高要求将加大对肉源的控制,这就必然要求公司自养模式的比例将会提升。这一切都说明,我国未来的生猪产业将会走向全面一体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生猪产业庞大,前后带动多个行业。2012年生猪产值达到1.04万亿元之多,考虑到其上游饲料和动保产业,以及下游的屠宰加工产业,带动的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万亿。
城乡差距决定未来需求空间大。国内城乡居民猪肉两者相差40%的猪肉消费水平。根据世行和粮农组织调查,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时,居民对于肉类的消费需求会快速上涨。如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农村猪肉消费量每年将增加1500万吨至2000万吨。
规模化带来效益的提升。从养殖场数量看,2010年中国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场共有22.04万个,占比仅为0.36%;从出栏头数看,该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共3.23亿头,占年总出栏数的34.54%。横向对比来看,美国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场共有2900个,合计贡献全美61.1%的生猪存栏量和88%的生猪出栏量。从中美生猪业来看,未来全球对猪肉的消费需求都是快速增长的,在这种局面下,我国生猪产业一体化的进程自然会加快。
规模化养殖在不断发展
养殖场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使得生猪行业进入壁垒增加。存栏量高决定难有大的反弹空间。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生猪价格符合典型的蛛网理论。今年以来的能繁母猪淘汰率较低,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维持在5000万头以上,将制约未来价格的反弹空间。我们认为,一般地在能繁母猪存栏量在4800万头以下时,生猪价格出现反转的概率较大。
中国传统的生猪产区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等平原农业省份。一方面生猪属于杂食动物,对于饲料的要求不高,上述地区也是重要的农作物饲料区。同时,当地农民长期以来有饲养生猪的传统,在经验与劳动力上存在优势。在民国时代,四川生产的猪鬃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那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鬃出口国。当前由于国际供应链的改善,最重要的混合饲料,如来自东北地区的玉米与豆粕,来自北美的玉米,可以经由廉价的海运与铁路运输,抵达生猪的饲养地,使得一些非传统生猪饲养地区,亦可凭此建立生猪饲养企业。
工厂化集约化的生猪养殖是最符合人类安全需要的,但是亦会剥夺小生产者的生计,小农经济会受影响,进而造成农村经济的凋敝。而如果扶持小生产者,以目前的监管手段技术而言,无法实现全面的管理,消费者的利益无法保证,而小农经济在养殖技术和硬件上的限制,也制约了规模化的可能。而中间路线,即两头在企业,中间个体农户加强服务和监管的模式,似乎更符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利益。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