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万隆?
卷入“瘦肉精”事件里的双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企业?
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对于已经习惯愤怒的公众来说,这些其实都是非常陌生的。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容易使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双汇,解读万隆。再加上微博的轻佻,网络的娱乐化,让碎片化的信息传递,造成信息制造者盲人摸象,而民意集体跟着摸象,让真实的双汇和真实的万隆更加遥远。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一篇曾被放到各大门户网站首页置顶的文章,措辞严厉地指责双汇对瘦肉精的抽检率千分之四点七,“竟然”不到1/10,跟帖附和者众。而事实上,国家标准是企业抽检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十。
因此,在民意回归冷静之前,本刊试图去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双汇和万隆,或许可以使已经符号化的双汇和万隆更加立体。
强硬万隆
万隆正在试图全力拉回因“瘦肉精”事件而滑向深渊的双汇。
今年71岁的万隆,在双汇的时间已经长达43年。43年,双汇从一个位于河南漯河的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国营小厂,成长为年产销售超500亿元的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肉类供应商、肉类产量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强,而万隆,则从一个办公室办事员,走到双汇集团董事长的高处。环绕他的是无数光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食品工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肉类十大功勋企业家、世界肉类协会理事、九届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等等。
他很喜欢自己“中国第一屠夫长”的称号。他对双汇这么多年的感情,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深”字可以形容。
也许正因为此,记者跟他数次交流中,他无数次地提到:我要的是双汇的长治久安。而在关系双汇长治久安的事情上,万隆的底色是强硬。
1991年,他力排众议上马肉制品生产线;1999年,他又力排众议销售冷鲜肉,改变了中国生鲜肉类没有品牌的历史;此次央视“3•15”之后,万隆又发狠,双汇不惜成本,以100%的比例,在线逐头检验“瘦肉精”。
——这意味着,高速发展的双汇被踩了“紧急刹车”。按万隆的话说,“我们每小时处理生猪的能力从600头锐减到300头”,不仅如此,每年还将增加3亿元的检测费用。
而其背后所映射出来的,恰恰是整个行业长期以来对上游生猪养殖、屠宰等环节的掌控缺位。
目前肉制品行业内,无论是双汇、雨润,还是金锣,都长期依靠对外收购原料,即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方式,将别人饲养出来的生猪经过简单的屠宰分割等工序后,贴上自己的牌子,进而实现附加值提升。譬如双汇每年消化3000万头生猪,而双汇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自养比例仅为1%。就算是国内在猪源自给方面做得最好的企业,如四川高金食品、北京顺鑫农业以及天津宝迪等为数极少的肉制品企业,其自养最高比例也不会超过50%。
有行业内人士就此解释,一方面,养猪比屠宰业门槛更高,风险更大,兴建大型养殖场通常受制于土地属性难定义、土地审批程序复杂等诸多瓶颈,费时费力不讨好;而另一方面,屠宰业资金周转快,养殖业相对较慢,建一个百万头养殖场最少需要几十亿元的资金沉淀其间,对习惯于马上见效、两头谋利的屠宰业企业而言,非常不划算。
然而,自己不养猪导致的两头在外的风险,这与当年爆发三聚氰胺事件的奶制品行业何其相似!多年来,面对媒体追逐、世人追捧,万隆总是说,“我不过是个杀猪的。”但是杀猪的,究竟如何才能把猪杀好?
自信万隆
记者走近万隆,始于2009年7月。双汇实行的是终身董事长制。坊间“传说”万隆在双汇说一不二,独断专横。当面对记者质疑,万隆不否认双汇存在的“人治”,“在当时的国有企业,我认为‘人治’是有效的。在国有企业没有建立新体制和完善的机制之前,如果没有‘人治’,企业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