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是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主,虽然小麦在饲料中存在较大的应用价值,但在饲料中应用的普及率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有营养技术问题、加工技术问题、用户认可程度问题。小麦这3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麦在饲料中应用的普及程度。
比如:目前掌握的技术肉鸡只能部分替代玉米,能否全部替代尚需进一步探讨。小麦型日粮消化率降低,限制用量上限,色素沉积变差,饲料色泽变差,市场对饲料颜色认可需要一段时间,粪便粘,用户不易接受;饲料颗粒硬度增加,粉碎效率降低等。
调查显示,目前还只有一部分大型饲料企业由于有技术储备、实验基础,可以大规模使用小麦替代玉米。
由于玉米原料的紧缺及质量、价格因素等影响,会造成饲料原料成本增加、质量控制难以保障,因此小麦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玉米是节约饲料成本、改善饲料产品质量的有效办法。2011年6月份,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小麦大量进入饲料配方,成为饲料中玉米的补充。从2011年6月份到2012年10月份,根据小麦在饲料中替代玉米的消耗量来计算,相当于饲料行业减少原料成本支出约17亿人民币。可见,用小麦替代玉米可以节约不少成本。2013年,小麦价格上涨、同玉米比价恢复,小麦在饲料中用量大幅下降,估计全年小麦在饲料中消耗量低于1500万吨水平。进入2014年4月以后,因基层玉米持续缩减,玉米价格开始一路上涨,截止到7月底,全国玉米均价已经涨至2505元/吨,而小麦均价为2489元/吨。
关于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关系,饲料行业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通常认为小麦/玉米在1.1是合理的比价。小麦价格低于玉米50元/吨以上,小麦开始具有替代价值。
由于小麦蛋白含量要高于玉米,但低于豆粕,所以在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的同时,可以减少豆粕的添加量,同时需要补充合成氨基酸和酶制剂。因此,在考虑小麦同玉米在饲料中的应用价值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豆粕价格和氨基酸、酶制剂的使用成本。
虽然当前的小麦优势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后期玉米供应青黄不接,涨势依旧的情况下,国内饲料企业用小麦替代玉米的情况将增多。
据调查,目前东北和华北产区替代不明显,南方销区和港口替代较多。东北是玉米主产区,从饲料企业使用习惯来看,很少有用小麦替代玉米的情况;华北黄淮地区是玉米和小麦的主产区,但同时也是玉米深加工和饲料生产的主要区域,其配合饲料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8%,玉米供需缺口在1200万吨左右,需要从东北补充。所以黄淮地区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玉米具有基础,用户也可以接受,很多饲料企业已经在推广全小麦型日粮。目前华北(如河南)市场玉米2510元/吨,小麦2494元/吨,替代价值并不明显。
南方销区,能量原料应用比较复杂。包括进口玉米在内,华南地区中广东、广西、福建三省的玉米常年缺口超过1000万吨以上。同时,进口玉米、小麦、DDGS、高粱等产品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并且成本较低。由于缺乏原料优势,广东地区对原料的选择主要看使用价值,广东地区的饲料生产技术水平长期领先于内陆地区。
我们了解的情况,广东市场,玉米2605元/吨,小麦2508元/吨,替代优势明显。目前饲料企业有30%的企业用小麦、大麦或者高粱来替代玉米,替代的比例为玉米用量的一半,如果替代品用小麦的话,需要额外加油脂、玉米蛋白粉、氨基酸等产品,整体来说,可以节约30-100元/吨的生产成本。
如果用高粱的话,基本上营养指数与玉米差异不大,高粱替代成为2014年新的热点;2012年中国高粱进口8.6万吨,2013年6月份开始,高粱进口量大增,2013年进口108万吨;2014年上半年进口200万吨。比如在禽料中高粱替代玉米,增加氨基酸、酶制剂用量。按照30%添加,每吨饲料可节省成本120元左右。
据调查,70%的饲料企业表示暂时没有用替代品,其中有40%的饲料企业表示今年不打算用替代品,原因有两个方面:1.对替代品饲料品质的担忧,怕畜禽用后出现不适2.今年前几个月玉米价格比较低,饲料企业抓住机遇,前期采购合同可以延续至新玉米下来。而另外的30%的企业表示将适时用替代品替代玉米,压缩生产成本,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保障企业利润。
其实饲料企业的采购及配方的调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其中牵涉到各个原料的价格波动、饲料企业对原料控价能力以及配方水平的高低等等都有着很大关系。
我们认为,2014年三季度,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新小麦的逐步入市,国内饲料企业用小麦替代玉米的时代将重新开启。理由主要有:1.由于前期国家收储量高达6919万吨,占东北玉米总产量的70%。目前国内优质玉米货源较少,饲料企业可用玉米越来越少,采购难的问题将在市场出现,也是造成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2.夏季小麦收获丰产,价格小幅下降;随着玉米价格上涨,与小麦价差逐步拉大,且玉米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新玉米上市要在第四季度,所以三季度小麦以及高粱对玉米替代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