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游产业的作用喜忧参半
一是上游产业充裕的原料供应满足了饲料生产需求。全国粮食生产的“七连增”和我省粮食生产的“八连增”为饲料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去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了54641万吨,我省达到了4350.3万吨。另外,大豆和玉米的适度进口对饲料生产的需求提供了有效补给。从预测看,今年,全球大豆生产形势比较乐观,产量预计近2.6亿吨,创历史新高,其中美国将达到9300万吨,巴西7220万吨,阿根廷产量5000万吨,巴拉圭840万吨。
二是居高不下的原料价格加大了饲料企业组织生产的压力。4月20日,全国玉米现货价格仍处高位,全国玉米均价达到每吨2192元,平均看,玉米价格同比上涨13.44%,与年初基本持平。豆粕价格也居高不下,目前每吨3400元,同比上涨7.26%,比年初上涨0.89%。受智利地震影响,进口鱼粉价格更是“涨”声一片。劳动力价格在“用工荒”影响下,更是逐步高企。居高不下的成本价格,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大了企业生产压力,同时也导致了恶性竞争,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宏观环境的影响不稳定
饲料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是在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与考验下发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欧美经济体仍处于复苏的后半程,各项经济数据呈现出不断改善的状态。而中国经济显然已经度过了复苏期,正处于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增长周期间的过渡期,紧缩政策已经实施一段时间,负面累积效应正在释放。从政策面预期角度看,对于欧美经济体来说,虽然近期通胀上行风险已经出现,但欧美经济体还没有到刺激政策明显退出的时点。而我国则不同,我国3月份CPI增速已经达到了5.4%,在全球和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控通胀任务十分艰巨。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提升,境外热钱的流入速度有可能加快,央行的货币回笼力度势必要进一步加大。因此,中国经济不仅目前已经面临了较严厉的宏观调控,未来一个阶段似乎也很难看到政策放松的迹象。从近期经济运行看,一季度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减速的状况可能拖累经济运行,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三驾马车”虽将呈现小幅减速格局,但回落幅度都不大,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仍能达到10%左右。
总之,居高不下的CPI势必导致宏观调控的压力加大,“三驾马车”减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涨等因素,可能导致畜牧业和饲料业发展的环境趋紧。但是世界经济在逐步复苏,我国全年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预期,这将是饲料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心剂。
(三)来自“两头”的压力可能越来越重
前头——土地资源的紧张造成了饲料原料的短缺。我省是饲料大省,也是原料需求大省,而我省主要饲料粮——玉米的每年种植仅4000多万亩,产量不足2000万吨,除去口粮和其他需求外,远远满足不了饲料生产需求,需要大量外购和进口。大豆产量同饲料生产需求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同时,在食品质量安全严管严控的大背景下,化肥、农药、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对饲料生产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后头——畜牧业的波动造成了饲料业起伏。从统计数字看,由于去年畜牧业的增长,饲料产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受去年年底畜禽病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猪禽总量有所下降,从而导致饲料产量走低。据相关分析,一季度猪料同比下降10-15%,禽料同比下降10%左右。
当前饲料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饲料行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在此重点说一下质量安全问题。双汇“瘦肉精”事件后,人们对猪肉质量产生了疑问,接下来又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消费思维,人们不禁要问,现在吃什么才安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消费,而且通过畜牧业的传导作用可能会导致饲料行业的波动。
质量安全关系着饲料行业的兴衰,更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饲料企业要谨慎审视自身定位,切实担负起自身社会责任,抓好产品质量安全。首先,企业要强化自身管理,苦练内功,要抓好实验室建设,搞好设备维修,以及厂区驻地卫生、安全的建设。其次,要建立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完成的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批产品生产过程都有记录,每个生产环节都可追溯,明确相关责任人职责。鼓励企业间加强合作,建立行业自律同盟,龙头企业应发挥表率作用,带动整个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