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一五”——现代畜牧业篇
谋定而后动,发展之良策。
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是实现进位赶超和破解发展难题的前提。“十一五”期间,从大投入到抓项目带动……
我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各相关部门、各地加速畜产品加工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加快发展的途径更加明确,加快发展的目光更加深远,赣鄱大地畜产品加工以千里马之速,高潮迭出,精彩纷呈。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来多方投入做大“蛋糕”
畜产品加工要赢得大发展,资金从何而来?引来多方投入做大“蛋糕”,成为我省的明智选择。
我省各级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畜牧业项目建设资金12.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8.6亿元,地方资金4.3亿元。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吸引了众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业者、养殖大户投资养殖业。五年来,全省共带动社会资金投入30多亿元,建成各类养殖小区近2000个,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667处,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460余家。推动了全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用凸显。
“快人一步、领先一拍、赢得先机”。博莱集团总裁唐进波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以速度打造规模、以创新应对竞争”的经营理念,以九江博莱农业生态园为中心,按照“一园多区”的建设模式,投入10亿元,兴建畜牧产业一体化项目。目前,已开始生产白条肉、分割肉、冷鲜肉、冷冻肉及精加工头、蹄、肝、肚、心等20多个大类、100多个品种,未来5年内,博莱集团力争在肉、蛋、奶行业当中成为总产值过40亿元的产业龙头,跻身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近些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引进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同时对省内原有龙头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改造,使其不断做大做强。省财政每年都拿出10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有力地支持了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畜产品的快速发展,记录着我省引来多方投入,做大畜产品加工的进程。2010年,省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达105家,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9家,占全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近1/3。105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13%。更令赣人自豪的是,我省畜产品加工业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品种构成也更加合理,形成了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地方名牌与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目前,全省拥有优质畜产品品牌280个以上,其中,无公害产品230多个,绿色产品42个,有机产品11个,有力地支撑了畜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
项目撑起广阔天地——畜产品深加工产品多了
“生态鄱阳湖、绿色畜产品”。
去年12月10日上午,由省政府主办、省农业厅承办的第六届江西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在上海国际农展中心一开幕,赣牌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加工产品以数量多和品质优,赢得了省外客商的青睐。100多个赣牌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和绿色畜产品加工产品异常火爆,许多产品成为抢手货。
上海雍华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小将与我省洪门集团签订了600多万元的白条鸡、分割鸡等系列加工产品合同后感叹:“想不到江西畜产品深加工产品这么多。”
为有源头活水来。“十一五”期间,我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各地循着清晰的发展思路,把项目建设作为保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积极组织申报畜牧产业化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畜禽良种工程等各类项目。去年以来,省有关部门筛选了528个项目列入项目储备库,争取中央基本建设项目5类683个,投资额2.1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畜牧业资金达2亿元。
畜牧业项目在赣鄱大地一铺开,就凸显出对推进畜产品加工的有力支撑。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畜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畜产品加工线蓬勃发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今天的赣鄱大地上,正邦、国鸿、润合、博莱等4条百万头生猪,煌上煌、洪门等3条千万羽家禽和1条3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线,以及1条万吨蛋品和1条7万吨鲜奶加工线已建成投产;还有4条百万头生猪和多条家禽、肉牛屠宰加工线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更大的变化是,通过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了一批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能力大幅提升。
畜产品加工的快速推进,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得到普及,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合作社的联结纽带作用进一步突显。煌上煌集团加工线投产后,新增销售网点38个,联结养鸭专业合作社增加6个,带动养鸭户增加560户,生产基地扩大750万羽,户均增收5000元。